探访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家”

皖江晚报 2018-06-20 18:10 大字

救助站是流浪乞讨人员“临时的家”,这个“家”环境怎么样?流浪人员在里面被照顾得好吗?6月19日是全国第六个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当天,来自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40名学生、志愿者以及媒体记者等,走进马鞍山市救助站参观体验,现场感受救助工作。

“这里很人性化、很温馨”

在该救助站临时观察室,但见流浪乞讨人员临时居住的寝室明亮整洁,每个房间都有空调、液晶彩电和独立卫生间,床上被子叠得很整齐,让人倍感温馨。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每天都会用药水和紫外线进行消毒,而当被救助人员离开后,会立马换洗床单,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在该市救助站第二安置点——马鞍山向阳护理院一处特护区,安置了10多名失能、半失能流浪乞讨人员。这些人员因有智力或精神疾患,长期无法确认其身份,难以回家,被临时寄养在安置点。

走进该护理院流浪乞讨人员特护区,但见男女住宿区分开,每个房间住3至4个人,一人一床,都收拾得蛮干净,也无异味;每个区域都有卫生间和洗浴室等基本设施。该护理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此寄养的流浪乞讨人员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精心服务,24小时细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等,一旦发现身体有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这儿温馨的环境、人性化的管理、专业的护理和服务,可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家\’的温暖。”市民代表、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17级软件专业学生王鑫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走进救助站参观体验,此前,他觉得救助站是一个陌生、神秘的地方。经过实地参观后,他发现,马鞍山市救助站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流浪乞讨人员生活居住区设施齐全,条件挺不错,很人性化,很温馨。

实施“阳光救助”让“爱”回家

据了解,马鞍山市救助站主要承担该市城乡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的外来户籍流动人员,流浪和困境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庇护,应急避难等临时救助工作,并实行全员、全域、全天候救助。

多年来,马鞍山市救助站用真情和爱心努力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关爱救助,精心打造“温馨港湾”,为流浪乞讨人员撑起一片蓝天。

2018年1月25日,一场大雪裹风而来。时针指向晚上5时,马鞍山市救助站“救助专用车”依旧在街面巡查。当天上午,来自宿州市埇桥区陶云镇王湾村的高全柱,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正在马鞍山街头流浪乞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热心劝说,将高全柱接回站内,工作人员让他洗了个热水澡,又端上香喷喷的饭,还给他配发了毛巾、牙刷、保暖鞋等生活用品。这一切,让高金柱倍感温暖。

像这样的救助,在该市救助站经常出现。该站组织救助服务小分队,在极端天气里主动上街劝导、护送生活无着人员到救助站点接受救助。而在该市救助站内,经常有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的求助者,对于这些困难群众,该站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对每个滞留在站的受助者做到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除了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治、临时寄养等以外,还热心帮其寻亲,直到找到其家人为止。

今年2月9日下午,马鞍山市救助站上演感人一幕:在外走失两年之久的无为一智力残疾老汉,终于在春节前找到家人。当天下午,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老汉和亲属代表一起,顺利返回家乡无为县刘渡镇,和守候在那里的亲人们团聚。

老汉名叫阮玉生,今年61岁。因5岁时得了脑膜炎,从此落下残疾。2016年1月,因家人疏于看护,阮玉生不慎走失,从无为一路辗转来到了马鞍山。流落街头的他,很快就被好心市民发现,送至马鞍山市救助站。这两年里,马鞍山市救助站先是将其送入精神专科医院进行必要的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又开始帮其寻亲。通过多方查找,终于帮阮玉生找到了无为的亲属。

今年以来,该站严格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原则,着力开展医疗救治、寻亲服务、护送返乡和回访慰问等救助工作。截至6月13日,已救助489人次。

本报记者廖岚钧通讯员蒋潘旭

新闻推荐

无为县棚改让居民实现“安居梦”

本报讯(记者刘卫国)无为县创新惠民举措,落实安置措施,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强化“一站式”服务,让棚...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