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芜湖日报 2018-04-12 01:05 大字

□ 本报记者 赵丹丹

大地回暖,田间地头一派春耕播种的繁忙景象。在无为县石涧镇青苔村,孙海涛连日来忙着组织人手翻整土地,今年,他想再开发几十亩山地,扩大菊花和白芨的种植规模。

孙海涛是石涧镇孙氏中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该合作社占地近1200亩,建有白芨种苗组培室、烘干室、储藏室等,在前期开发的近百亩山地上,种植着白芨、金丝皇菊、婺源皇菊等各类经济作物。目前,合作社为4名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每位贫困户一年可增收一万元左右。

如果说像孙氏中药材合作社这样的农业大户为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保障,那么无为县泉塘镇金牛村的荸荠产业则为贫困户注入了自力更生的强劲动力。

荸荠种植是金牛村的特色项目,全村4500多亩耕地,近1500亩种植了荸荠。由此衍生出一种新职业——削果皮,并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供销模式:村民按时种植,合作社照市场价收购,然后分包给村民进行削果皮,再由合作社回收果心进行销售。“熟练操作的村民一人一天收入80至100元肯定没问题,市场价高时,一个人一天能挣200多元。”金牛村荸荠合作社负责人许春府介绍,每年荸荠上市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坐在家门口削果皮。

居家就业,是扶贫开发中为贫困户量身打造的一种新型就业模式,它不仅可以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还为一些困难家庭免除了后顾之忧。无为县扶贫办相关人员介绍,2017年9月起,该县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贫困劳动者所在地的羽毛羽绒、渔网编织、雨衣制作、草席编织、荸荠等特色加工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种养殖大户,建立“居家就业基地”,开发居家就业及农业季节性零工、小工等就业岗位,吸纳因特殊原因无法或不便外出的贫困劳动者就业。

去年,无为县共认定“居家就业基地”67个,带动贫困劳动者就业303人。同时,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鼓励22家适合分散式、家庭作坊式加工企业设立“就业扶贫工场”,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220人。

扶贫先扶智,就业创业是变“输血”为“造血”的有效途径,也是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精神动力。这一点,在牛埠镇环江铜业有限公司务工的潘小强深有感触。

记者在企业见到潘小强时,他正低着头,盯着手里的零件,熟练地将一粒粒小钢珠安装进轴承。在他身后,摆放着他两个多小时的工作成果——满满一筐装配好的零件。“因为腿有残疾,我以前找不到工作,整天待在家里,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潘小强说,这份工作不仅为他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让他从中收获了对生活的信心。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一直坚持吸收残疾人、贫困户就业,目前已吸纳了潘小强等40多名贫困户前来就业。

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和开发村级辅助性公益性岗位建设相结合,畅通了农村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渠道。今年,芜湖市将通过建立“园区(企业)+基地+贫困户”“家庭作坊+贫困户”和“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帮助更多贫困户成功就业,早日摘掉“穷帽子”。

□记者手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过去扶贫往往和济困联系紧密,一提到扶贫,让人想到的就是低保救助、送油送钱,不仅帮扶手段单一,帮扶效果差,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个别贫困户霸占“帽子”等饭吃的不良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从“济困”走向“开发”,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扶贫干部们也积极转变思路,立足于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理念,为贫困户量身订制了一系列帮扶措施。就业扶贫,正是一种有效调动贫困户积极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有效举措。记者采访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通过就业扶贫,贫困户脱贫的步伐更快更稳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更足了,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新闻推荐

“复兴号”来了

4月10日,合肥南至北京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G24准备始发。当日,铁路实施新列车运行图,合肥南站首开至北京南站“复兴号”列车。本报记者吴文兵摄本报记者范克龙4月10日上午11时,在合肥南站站场...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