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空城计
[摘要]张勇
因了一部《三国演义》,空城计得以名扬天下,评书、相声、戏曲不断渲染,家喻户晓,诸葛亮更加多智而近妖。
然而,小说究竟不是史书。它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为人欣赏。但经过史学家考证,诸葛亮导演的这场“空城计”是罗老先生虚构的一个传奇故事,目的是为了适应整篇小说尊刘贬曹抑孙这种惯性之需要。其故事来源于西晋时期一个叫郭冲的人,是他发明杜撰了这个志在称赞诸葛亮的传奇故事。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空城计呢?回答是肯定的。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66年,楚国令尹公子元为取悦寡嫂文夫人率兵攻打郑国。郑国都城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御。上卿叔詹急中生智,让部下放下吊桥,大开城门,城内店铺照常营业,百姓往来如常。楚军来到城下,见此情景,心中起疑,斟酌再三,最后还是撤走了。
《三国志·朱桓传》中记载,吴国大将朱桓也用类似的空城计谋打败过魏军曹仁。故事发生在吴黄武元年、二年间(222年、223年)。夷陵之战后,魏将曹仁当时正率领数万兵马向濡须(现安徽省无为县城北边)扑来,声东击西,假装要东攻羡溪。镇守濡须的吴国将领朱桓见状忙分兵赴羡溪。刚派走部队,突然得到情报,说曹仁大军已进到离濡须七十里的地方。他派人去追回部队,但部队尚未追回而曹仁军马却已杀到。这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众将不知所措,朱桓却十分沉着,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同时命令偃旗息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果然被迷惑了。朱桓不仅因此化险为夷,而且紧接着又抓住时机,发起反击,反而把魏军打得大败。结果斩常雕,生擒王双,斩溺千余人。
《魏略》里还真实记载的魏将文聘拒退孙权的一个“空城计”故事,陈寿在《三国志·文聘传》注引。曹丕在位的魏黄初七年(226),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一次,孙权亲率五万大军突袭文聘据守的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时逢大雨,石阳城防御工事崩坏,未及修补治理;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文聘听得孙权军卒至,起先也不知所措,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死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很快便想到一个疑兵之计。他命令城里人都藏起来,让人看不见,自己也躺在官舍里不起来。孙权仔细度量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是曹氏的心腹忠臣,所以才委以重任,镇守此城,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不见一点动静,必然其中大有狡诈诡计,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不敢攻打,引兵而去。
三国时期,大将赵云也摆过空城计。《三国志》中载:“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唯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是胆也!\’”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文帝刘裕派右将军到彦之征伐北魏,宋军先后占取了洛阳、虎牢等不少要地。但到了冬天黄河冰封,魏兵大举反攻,洛阳、虎牢等地又陷落。到彦之决定丢弃战略要地滑台,焚舟南逃,宋军全线败退。当时宋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人守城,敌众我寡,形势很危急。这时萧承之命令守城士兵隐藏起来,然后大开城门。魏兵来到城下,疑心城中定有埋伏,赶快撤走了。这次战争以南朝刘宋的失败告终。辛弃疾在《永遇乐》一词中说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的就是这场准备不足,任人不当的北伐。但萧承之以空城计保全济南守军的胆略和计谋,还是令人钦佩的。萧承之就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父亲,所以这件事被《南齐书》记载了下来。
西魏王思政初镇弘农,弘农守备松懈,敌人逼近。王思政“令开城门,解衣而卧”,并勉励将士敌人不足畏。数日后东魏数千骑兵临城下,见此情形,“惮之,不敢进,乃引军还。”(《北史·王思政传》)随即王思政修理城池,积累粮草,大大加强了弘农的防御。
唐玄宗时,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境内),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圭被派去做瓜州刺史。张到任后,立即组织百姓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可是城墙还没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犯。这时众人都很恐慌。张守圭急中生智说道:“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石头硬抗,必须施用计谋退兵。”于是,他命令众人在城楼上摆好宴席,找来乐工吹拉弹唱,自己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并将城门大开。吐蕃人见状疑城中有埋伏,遂撤兵而去。
空城计是战场上的常用计策,历史上不少将领都使用过。不过,空城计十分危险,败中取胜,死中求活,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使用。一旦敌人探得虚实,或碰上个愣头青主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冲进去再说,那就真死定了。
新闻推荐
陈晓与公司员工探讨业务
&n...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