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舌尖上的芜湖名牌

芜湖日报 2014-01-13 10:39 大字

“强家庄”蒸煮的猪肉香气四溢、圆润饱满的村官牌草莓吸人眼球、“鲁扬园艺”的百合花花香扑鼻,还有远近有名的芜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福碗粥、溜溜果、三只松鼠、蓝田特种龟鳖等,为期3天的2014年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成了芜湖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集体秀。

近年来,芜湖市现代农业发展风生水起,目前,全市已经拥有各类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9家,初步形成了粮棉油、果蔬、水产、屠宰及肉类、苗木花卉等近10个产业后续加工体系;全市“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板块示范基地已达30余万亩,“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已经发展到162个,当前已有25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示范村,其中芜湖县陶辛镇马桥村(青虾养殖)和无为县泉塘镇中垄村(螃蟹养殖)专业村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示范村。已基本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区域拉动力较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其中苗木花卉、双孢蘑菇、优质青虾、螃蟹龟鳖、精品水果、珍稀禽类、地方圩猪、五华土鸡、凤丹药材和休闲农业等特色资源发展优势已成气候。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一批名优特农产品,全市累计有72 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7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98 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4个产品获地理标志认证。江城现代大农业正“破蛹成蝶”,描绘出江南“鱼米之乡”的新画卷。

特色生态畜牧业“快马扬鞭”

体态圆润的小香猪、毛亮体俊的芦花鸡、羽色华丽的孔雀、憨态可掬的獭兔……11日上午,农展馆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动物世界”,来自全市的牧场主们展示自己精心培育的良种。这些平时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的家禽无疑成为了本届农展的一大特色,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询问和购买。

“吃的是馒头,喝的是酸奶,住的是宾馆,睡的是沙发。”芜湖县旺达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自豪地描述他们香猪养殖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养猪法,这些小香猪从吃到住都采用了国内新型的生态环保技术。养殖户杨惟寿尝试发酵床养猪法,利用有机垫料建成了发酵床掩埋猪的粪便,水分在发酵过程中被蒸发的同时,也让粪便被微生物分解,真正做到了无污染、零排放和可循环利用。

“现代化养猪”是如今芜湖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养鸡养猪大多还停留在无序散养上。如今,通过实践和探索,芜湖市着力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程度,并“牵线”农户“抱团”闯市场,正一步步地走上了一条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南陵圩猪、芜湖县石坝土鸡、无为星辉生猪……在芜湖市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一批批专业化养殖基地、现代化牧场在全市各地迅速崛起,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正在变成主流,越来越多印有“芜湖”标签的各类畜牧业产品随之享誉全国。

“效益在规模,出路在环保”,特色化、精品化和生态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了很多芜湖畜牧大户增收的“顶梁柱”。近些年来,芜湖市始终立足于“农”情,做“牧”字文章,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健全完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认真落实补贴政策,着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水产跃“农门”全面开花

时值隆冬,天气湿冷,而位于无为县界明螃蟹养殖基地内的螃蟹销售却很热。早上7点,就有客商上门。“刚刚从省里得到的好消息,注册的‘无为江蟹\’已经可以使用了。”董事长古界明笑着告诉记者。

独揽全市近半水面的无为县是全国有名的“螃蟹之乡”。而与“阳澄湖”等知名河蟹品牌相比,无为螃蟹整体规格比较偏小,品牌也不够响亮。如何守着“金窝窝”,抱出“金蛋蛋”,无为县近年来举全县之力推出“大蟹工程”,保数量,要质量,求效益。在组织实施“大蟹工程”中,该县优选大规格长江天然河蟹亲本到沿海育苗场进行天然海水生态育苗,蟹苗运回后进行本地化蟹种培育,使长江蟹种在全县覆盖率达50%。同时,依托于去年12月正式开业的全市唯一一家螃蟹专业交易市场——“长江螃蟹交易大市场”,整合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河蟹品牌,注册“无为江蟹”地理商标,以质量衬托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该县农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16年,长江蟹种在全县覆盖率达100%,每只“无为造”的江蟹单体规格将“长大”50克,螃蟹产值有望达到16亿元,优质河蟹出口额有望达到2000万美元,“无为江蟹”品牌有望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优质河蟹生产基地。

近年来,芜湖市结合各县区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走出一条“品种特色化、科技普及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现代渔业之路。

在全市水产品版图上,各地都有自己的“看家本事”。四区和繁昌县的近郊,休闲观光、垂钓和农家乐等水产三产服务业风生水起,兼顾发展优质鱼类、观赏鱼类养殖产业,共同承担起全市水产品市场的供给重任。而芜湖县则将全力培育青虾良种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地),为整个沿江地区的青虾生态养殖产业不断壮大提供苗种保障。拥有特种养殖基础的南陵则突围特色渔业发展道路。该县将依托龟鳖繁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龟鳖、牛蛙苗种繁育生产大文章,龟鳖养殖规模居全省首位,形成区域品牌特色。

芜湖市特色渔业“五带”板块格局已经初具规模:已形成了沿江渔业经济带,芜屯路沿线的池塘养蟹,湾石路沿线的青虾养殖,芜南路沿线的珍珠、牛蛙、甲鱼养殖,芜铜路沿线的河蟹养殖等五个特色区域。

“土里掘金”种出交口称誉

在今年芜湖市农展的南陵县展区内,前来询问安徽省著名商标稻米的观展市民和消费者络绎不绝。不仅是南陵县生产的马坝小粘,芜湖县的香米、无为县的晚粳米、繁昌县的富硒米都是展会上的紧俏商品。“咱芜湖本地产的稻米口感好,香味足。”

1月11日,家住南瑞的李先生早早带着母亲来到农展现场购买年货。除了购买了腊味、蔬菜瓜果外,李先生还扛着几袋米。李先生说,虽然展会上的小粘米卖到4.5元一斤,但良好的品相还是让他购买了3袋。南陵县兴农优质米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陵大米生产历史悠久,具有加工品质好,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的特点,烹饪后,软硬度适中,口感好。马坝小粘是该企业在展会中最畅销的产品,一天可销售60—70袋。

芜湖县陶辛镇生产的珍珠米也是市民消费的热门商品。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最早推广杂交油菜和双低油菜的县份,该县优质双低油菜推广率达100%。2013年,全县粮食面积49.48万亩,总产21.75万吨,面积与总产同比增长3.49%和7.3%。从2008年起,连续实施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创建项目,平均单产超过700公斤,最高达到841.6公斤,刷新了安徽省当时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在三山展区,鲁扬园艺的花卉企业带来的百合、郁金香等鲜花清新艳丽。参展方告诉记者,芜湖市场上销售的非洲菊、郁金香8成以上都是来自鲁扬园艺,而百合等高档鲜花更是热销于上海、南京等地的鲜花市场。记者了解到,目前,鲁扬园艺已经发展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为周边120余户花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无为县展区中,蜀山镇农户带来的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是会展上的“明星”。据了解,蜀山镇大约每户有3亩以上的土地种荸荠,经过多年发展,已从简单的原料生产转向机械化操作。深加工不仅使荸荠的“身价”和农户收入倍增,也为无为县全面提升特色经济作物的产业水平提供了产业支持。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和安徽省蔬菜生产重点县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去年,该县蔬菜种植面积28.8万亩,总产46.2万吨,一般亩产值在3000元以上。其中,“露仙”小菜畅销全国,绿生源系列速冻蔬菜产品向东亚、东南亚出口。

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集成推广,成为展会上备受追捧的“明星产品”,正是芜湖市推进种植业升级发展的生动体现。

深加工农产品“点土成金” 

走进芜湖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记者注意到,南陵香粘米、无为板鸭、溜溜果梅、长江水产等一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副产品,整整齐齐摆上了展台,来选购的顾客络绎不绝。“瞧,不少参展商不仅带来了新鲜地道的农产品,也带来了最新的产业经营理念。”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下,记者发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成为了参展农企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创建食品加工企业集聚示范区,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产业聚集力,成为芜湖市不少农企发展壮大的梦想。“标准粮库1万吨,年产5万吨的大米生产线,日处理潮谷200吨的烘干中心……”在无为粮食产业园,这成为了发展粮食订单,助推农民致富的典型“数据”。米业公司依靠科技设备投入,对产品采用高效除杂、低温碾米、凉米、自动包装等一系列加工处理,以安全、优质、绿色产品为突破口,生产太湖糯米、珍珠米、香丝苗等多种精制大米,提高市场份额,增强品牌影响力,在建立稳定顾客群的同时,打造出集粮食收购、储存、加工、物流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同福食品年总产能20多亿元,直接带动种植农户近10万户,并为5000多名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企业从最初的生产基地着手,采取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将松散农户的土地集中管理,并与农村经济组织、农户签订原粮基地建设合同,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肥料、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行标准化种植,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共同组建联合体,并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不同系列、不同口味、不同功能的粥产品,抢占市场高地,保持企业在粥品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芜湖市不少农企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身实力和带动作用,同福食品、金丰粮油、溜溜果园等一批加工型农副产品企业迅速成长,成为当地龙头企业。“产业垂直结构,从最初的‘田间地头\’涵盖至批发零售的终端市场,产业链中农产品加工这一环不可小觑。”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对各色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附加值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渐趋紧密,农业产业发展由偏重于生产基地建设向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品牌开发等协同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质的突破。

本报记者  唐乐燕  付君兰  王洋  汪潜/文陈洁/摄

新闻推荐

芜湖市八成半财政“蛋糕”切给民生

本报讯(记者 赵丹丹)日前,市财政局亮出芜湖市2013年“民生账单”: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81.7亿元,增长13.2%。在压缩一般性支出基础上,民生财政支出完成273.9亿元,占全市财政...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