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小年糕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为进一步推动新闻战线走基层

芜湖日报 2014-01-21 10:37 大字

小小年糕,承载着浓浓的乡情

为进一步推动新闻战线“走基层 转文风 改作风”活动不断深化,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探访一线最火热的场景,倾听群众最深处的呼声,讲述百姓身边最感人的故事。

□ 本报记者 吕毅

鸠江区汤沟镇有一家打年糕的老作坊,每到春节前,都会忙碌起来。

年糕作坊的老板叫杨克金,今年48岁。每年年关将近的时候,他就会在镇上租下两间房,给四邻八乡的乡亲们打年糕,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冬至后,打年糕是芜湖人迎接新年的传统习俗。“以前家家户户都是手工打年糕,现在都是机器操作,整个过程大约10分钟,收取的加工费是一斤糯米5毛钱。”杨克金说。记者看到前来打年糕的乡亲排起了长队。就这不起眼的小作坊,每天加工的糯米在5000斤左右。

在作坊门口的长队中,记者见到了扛着糯米前来打年糕的戴国葵。她来的有点迟,轮到她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1点了。刚打好的年糕水份很大,一筐年糕的重量在30多斤。瘦弱的戴国葵搬起来有点吃力。旁边的乡亲见状,纷纷上前搭把手。

戴国葵是四川人,30多年前嫁到了汤沟,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过年传统深深地影响到了这个曾经的外地人。“每年过年,我都会来打年糕。”戴国葵说,儿子在外地打工,所以每年都会自己准备好年糕,给过年回家的儿子带到外地去。一方面是让儿子吃到家乡的味道,另一方面寓意步步高升。刚做好的年糕要在太阳底下晒上2个小时,当年糕表面的米浆晒干成为米皮后才能将年糕堆在一起。戴国葵打完年糕,就开始晾晒了。

打年糕的日子也是难得休闲的村民们拉家常的时间。妇女们彼此问候着一年的收成,男人们计划着一年的生计。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到了家乡。“这个年糕吃起来好甜。”一个女孩吃着年糕说,自己在外打工,前不久刚回家,听讲打年糕,就和家人跟了过来。“吃到年糕,就感觉要过春节了,很开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乡亲的子女都在外打工。父母来打年糕都是为了子女准备的。“我知道外面什么都能买得到,但就想自己做点年糕,让儿子尝尝。”从话语中可以体味到,父母永远都在想着为子女们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块小小的年糕。

新闻推荐

芜湖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上接2版)各位代表,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发展困难增多的情况下,过去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芜湖市经济运行中...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