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江城企业各亮“看家本领”谋创新一企一策渐呈“群雄竞起”

芜湖日报 2013-04-10 13:27 大字

□本报记者 张逸潇

4月初,位于江北无为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星电缆收到一则好消息: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专用电缆等4项技术,成功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江之隔的三山区境内,投产已大半年的恒安纸业,则把目光聚焦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上,希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让企业经营“事半功倍”。

从技术创新的聚焦突破,扩散至服务创新、协作创新、管理创新的“各成风景”,近年来,掌握着江城创新话语权的大小企业,越来越注重寻找适合自身的创新路径,形成各显神通的“看家本领”。

不为创新而创新,“一企一策”不盲目

“现在铜板带加工行业竞争这么激烈,附加值不高的‘大路货\’肯定不赚钱。但企业创新不是盲目颠覆,不是什么新潮什么赚钱就跟进什么,而是要根据自己发展规划和市场定位选择创新方向。”鑫科新材料技术发展部部长邢维松告诉记者,五年来,他们的创新团队一直瞄准铜合金带材、异型材两大主导产品进行创新研发。“我们的创新目标就是高精度铜带产品能替代进口,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

同样有着务实理念的华星电缆董事长曹中年,也认同盲目创新有风险。“创新研发是高投入,中小企业的创新不一定都要瞄准行业前沿或高精尖,也可以是瞄准某一领域,把自己的优势产品做精做强,或者是管理创新降低成本,‘一企一策\’有特色。”这种“一企一策”的创新理念,在芜湖市电线电缆产业转型的过程中,成为不少中小企业的共识。近4年,无为县电线电缆产业基地新上新型电缆项目59个,分布在军工、核电、稀土铝合金、光纤等各领域。“以前是同质化竞争搞内耗,现在是错位竞争‘各有一套\’,形成芜湖电线电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独创新不如众创新,有人集思有人“借脑”

在全球化、分工细化的时代,芜湖的许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与关注竞争对手同样重要的一件事,是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产学研合作、第三方服务、本地外包或“借脑”工程等等,创新正渐渐从企业内部的“庭院深深”走向开放合作的“聚智时代”。

位于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海格斯产业园是一个“聚智”的典型代表。产业园采用新型行业模式,聚集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可共享技术研发、信息人才、资本运作等平台,成为一个“创新社区”。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协作创新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还可以在资源整合、集成创新的过程中,带领企业创造新的利润空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产业研合作、签约落户高新区的饶芳权院士工作站等,今后都将服务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让大家共享创新的好处。”

除了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在一些更具实力的龙头企业的创新团队里,“中西合璧”的开放创新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英国籍的詹姆斯·霍普是芜湖市入选首批省“外专百人计划”的3位外国专家之一,他领衔奇瑞TX概念车造型团队,一举夺得日内瓦车展“2012年度最佳概念车奖”。“我们是‘中国血统\’,国际知名设计师的加盟,为我们注入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符合国际潮流的创意,但TX的成功不是一两位设计师就能实现的,而是整个开发系统改造升级的结果。我希望依靠国际化体系打造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产品,TX只是一个初步成果。”奇瑞汽车副总经理、奇瑞汽车研究院院长陈安宁如是说。

期待创新型企业“群雄竞起”

“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芜湖自主创新的动力就越强劲。无论是我们近年来的‘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出台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配套政策、鼓励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市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最期待芜湖创新型企业“群雄竞起”,出现“千军万马齐创新”的生动局面。

记者了解到,今年芜湖市将争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创新型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130个,专利申请量1.3万件、授权量0.5万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5万平方米,进一步使创新成为芜湖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力,让越来越多的创新“盆景”接连成片,变成创新“风景”。

新闻推荐

石涧致力打造无为经济第三极

□本报记者 向陈宏无为县石涧镇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农业乡镇,如今,这里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辆辆货车穿梭往来,俨然是正在崛起的工业乡镇。从昔...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