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回顾五年: 奋发图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一部分对过去五年及2012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芜湖人民同心协力、奋发图强的五年,也是芜湖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在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占全省比重均超过10%。地区生产总值由717亿元增加到188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5.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20美元,是2007年的3倍。财政收入由116亿元增加到337.1亿元,年均增长2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74亿元,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8亿元增加到490亿元,年均增长18.7%。进出口总额由17亿美元增加到46.4亿美元,年均增长22.3%。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由667亿元增加到1850亿元;贷款余额由504亿元增加到1722亿元。建成了奇瑞整车改扩建、海螺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工业化率由48.6%上升到59.6%。规模工业企业由433家增加到1718家,新增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四个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由2008年的145家增加到344家;粮食产量达134万吨,连续九年增产。
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宁安城际铁路、合福高铁、芜申运河开工建设,芜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73亿元,市区面积由720平方公里扩大到106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东新区建设全面展开。城镇化率由49.8%上升到58.3%,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时期。建成城镇道路680公里、农村“村村通”水泥路3200公里,改造危桥170座。城市日供水能力由40万吨增加到77万吨。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51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发电装机容量由26.6万千瓦增加到396.8万千瓦,全社会年用电量由62.9亿千瓦时增加到127亿千瓦时。天然气年供应量由1.3亿立方米增加到2.7亿立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82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2.6万套、617万平方米。安徽省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青弋江分洪道开工建设。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医药分开改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药费负担3.8亿元。推进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国有资本运营能力显著增强,市级国有经营性资产由131亿元增加到807亿元。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和出口创汇百强的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64.5%。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和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为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调整了市与区财税体制。率先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管理体制调整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1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全面推进。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实际利用内资5250亿元、外资43亿美元,新增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芜投资项目18个。奇瑞、海螺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
民生水平得到新提升。投入207亿元,滚动实施48项民生工程。新增就业39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政策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由125万人次提高到209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由868元增加到1470元,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540元提高到80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临时救助等制度,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从119元、35元分别提高到335元、138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从不足20%上升到50%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设施明显改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市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建成使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由13234元、4712元增加到24550元、976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5.7%。
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议案和建议589件、政协提案1813件,回复网民咨询和市长信箱留言3.4万条。普法工作全面开展。完成了第七、第八届村委会和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制定市政府工作规则、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范了决策行为。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对违纪违法人员坚决严肃查处。
芜湖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项殊荣,并被列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的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回顾2012年:
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
本报讯 201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牢牢把握稳中求好、好中求快的总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8%,财政收入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进出口总额增长1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4%以上,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人口出生率9.35‰。
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以赴稳增长。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减免企业税收60.5亿元,减缴、缓缴社会保险费7.4亿元,发放稳岗补贴和促进就业补贴1.1亿元。出台了关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43条实施意见。强化重点项目服务,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成立了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89亿元。
二是持之以恒推创新。出台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创新。鑫龙电器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3家国家级、27家省级研发机构和2家院士工作站,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品180个。芜湖留学生创业园列入省部共建项目。全国特种电缆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特种电线电缆质检中心获批建设。培育培训各类人才2.9万人,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1720人、创新创业团队40个。
三是毫不动摇调结构。将汽车及装备制造确定为全市首位产业,实现增加值424亿元,增长2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增长35%。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获批,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举办了中国(芜湖)电线电缆博览会等22项会展。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680亿元、外资13亿美元,均增长23.3%;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4个、限额以上服务业单位369个。
四是城乡并重抓建设。投入196亿元,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编了全市“十二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江北、推进跨江发展的26条意见。天门山路拓宽工程、花津桥、清水河公路桥等建成通车,建成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安排投放自行车1.2万辆。完成房地产投资362亿元,增长18%;商品房销售480万平方米,增长18%。实施了无为万亩圩口防洪达标等一批水利工程。启动美好乡村建设,改造提升59个示范村。
五是多措并举优环境。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大阳垾湿地公园等13座城市公园正加快建设。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完成营造林8万亩。完成30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实施节能项目72个,减排项目78个。制定实施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启动了繁昌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六是坚持不懈促改革。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制度。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顺利实施。加强征信系统建设,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开展了水利建管体制改革。推进了国家级开发区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利用等土地管理试点。启动镜湖区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
七是用心用情惠民生。政府性投入71亿元,完成了39项民生工程任务。新增就业岗位9.8万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达171万人,45万人享受了养老待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达92.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达226.6万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社会保障卡发放、率先推行全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实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启动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和量化分级管理,挂牌整改安全生产重大隐患9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谈未来五年:
奋勇前进,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二部分谈到未来5年工作时,提出要着力推进转型发展、拥江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今后五年是芜湖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决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率先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以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努力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更加发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的跨越,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经济文化强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山水人文特色彰显,城市综合配套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把芜湖建设成为大气、秀美、时尚、欢乐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68%、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
——社会更加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管理更为科学,文明程度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安全感和自豪感明显增强,把芜湖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文明之城、和谐之城。
——人民更加幸福。就业更为充分,民生保障更为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普遍增加,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殷实宽裕、精神文化生活健康丰富,把芜湖建设成为文化教育发达、健康水平较高、生活品质优良的幸福之城。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
未来五年:
发展的主要任务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未来五年的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从二产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变,发展动力从以投资拉动为主向以消费拉动、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把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作为全市首位产业长期培育,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光电、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六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支持奇瑞、海螺、新兴铸管早日壮大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把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为抓手,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重点,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二,推进拥江发展,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组团式发展,举全市之力推进拥江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城乡一体、功能互补、联动融合、共同繁荣。全面提升主城区,建设江南城区、龙湖新城、江北新城三大组团;推动无城、湾沚、繁阳、籍山4座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周边规划建设12个产业新城;打造高沟、石涧、襄安、许镇、弋江、荻港、六郎7个新市镇,建设11个中心镇;实施1000个村庄整治工程。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宁安城际铁路、合福高铁、皖赣新建双线、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铜南宣高速公路、芜黄高速公路、北沿江高速公路无为段、芜申运河,推进泰山路长江大桥、城南过江隧道等过江通道建设,实现所有县城环城高速公路、客运铁路全覆盖。完成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改扩建,全力推进民用机场建设。芜湖港跨入“亿吨大港”行列。建成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实施裕溪河及西河等重要支流治理。实现县县通天然气。完成中心城区路网畅通工程和棚户区改造。
第三,推进创新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事关发展大局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创新小微企业扶持方式,推动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爆发式增长。加快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和活跃土地、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深化金融改革,引进外资银行,培育地方法人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形成上市公司芜湖板块。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育等政策措施,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首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开发区建设,打造一批产值超千亿元开发区。
第四,推进和谐发展,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和创业帮扶机制,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互衔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体制,健全大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人口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创新城市基层治理模式。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今年主要工作:
奋力作为,加速富民强市步伐
本报讯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提出,奋力作为,加速富民强市步伐。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各方面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是: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增长1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报告指出今年主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①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3年工作时提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聚焦突破首位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首位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和考核激励办法,强化“一企一策”服务,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集中。加快建设奇瑞重工装备制造、海创节能装备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申报设立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推进东旭液晶玻璃基板、信义三期、长信科技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好镜湖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成芜湖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构建区域股权投资基金中心,推进企业上市,加快推进安得物流综合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吸引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入驻。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南翔万商、万达广场二期等重点商贸项目建设。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种植业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加快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安徽农机创新示范芜湖先行区建设。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芜湖)农产品物联网工程等项目建设。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奋力作为,加速富民强市步伐”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推进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工作。实施科技创新引领百家示范标杆企业培育计划,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积极举办产学研合作活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创新型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130个。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5万平方米,建成江北科技孵化中心和工业孵化器基地。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90个。
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节能监测和调控,创建信息化节能降耗示范企业。推进水泥熟料生产线低氮燃烧改造及脱硝工作,建成2台火电机组脱硝设施。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发放率达到90%以上。推进6个污水处理项目和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开展PM2.5(细颗粒物)监测工作。加强非煤矿山探矿权、开采权的整顿和管理,推进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有序退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准入制度。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
③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奋力作为,加速富民强市步伐”中提出,新一届政府要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3亿元。开工建设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铜南宣高速公路、新火车站、江北和谐大道、321省道及无为通江大道改造等项目。完成芜申运河东段、205国道示范改造、206省道沈巷段等工程项目建设。建成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路网、长江南路、峨山路东延立交桥、沿河路防洪墙改造及道路扩宽工程,启动中江桥、弋江桥、荆山桥改造。建设3条城市道路公交专用道,新增268辆公交车,加强校车安全运营管理。加快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强江北城区水系、保兴垾上游及支流、板城垾等水系整治。加快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城市绿道系统。新增森林16.8万亩。完善网格化城市管理,落实考评和奖惩制度。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结合土地整治等工程,建设85个中心村,完成2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年度建设任务。
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奋力作为,加速富民强市步伐”中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强国有资产和投资管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深入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贯彻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政策,重点抓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扶持社会资本办医。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全科医师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全国试点。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做好城乡住户统计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投融资改革试点。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发展、优化升级,高标准建设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加快建设无为城东工业园。围绕首位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开展精准招商。用足用活招才引智政策,吸引人才集聚。加快三山港外向型口岸建设,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支持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建设。
⑤着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
《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3年工作时提出,新一届政府要着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
今年安排政府性投入78亿元,实施40项民生工程。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强力推进创业富民。实行社会保障全覆盖,建立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月人均补差标准比上年增长10%以上。健全特殊群体帮扶解困机制。新增农村五保供养床位800张,改扩建6家社会福利中心,建设2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探索建立医疗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加强保障房建设、管理和分配工作,竣工保障房2万套,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农村小学优化布局改造工程。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支持在芜高校发展。完成城东新区医院一期工程建设,新建康复医院、市传染病医院新院区。深化以餐饮企业为重点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网上公示制度。全面实施诚信计生,促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完成城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大阳垾标准气象观测站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和律师进社区工作。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适时推广镜湖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打造15个精品社区。推进“智慧芜湖”建设,建成政务云计算中心、市级共享容灾备份中心,争取社区信息化国家试点。建成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价格监测体系。做好国防教育、优抚安置和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推行居住证制度。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互联网警务平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强化司法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⑥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奋力作为,加速富民强市步伐”中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推进芜湖古城等特色品牌项目建设。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申报建设文化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第三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建成市博物馆、规划馆和镜湖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加快繁昌县、无为县图书馆新馆建设进度。繁荣地方文艺创作。加快奥园二期等体育设施建设,办好第七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市第十二届运动会。
⑦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三部分“奋力作为,加速富民强市步伐”中提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市政府工作规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办好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坚持为民行政,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各项规定,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强市,着力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着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的不良风气。开展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民主评议百名科长等活动,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廉洁行政,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规范权力行使,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新闻推荐
(上接1版)九龙包土墩墓群是商周时期当地土著居民的公共墓地,是南陵地域保存最完好的土墩墓群。它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当时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