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突出改革创新主题 不断提升组织工作满意度

芜湖日报 2012-07-09 14:43 大字

(上接1版)创新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的载体。2010年,在全市社区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一米阳光·社区先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初步构建了6大类2100支“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伍,参与党员达1.08万名,占社区党员总数的35%,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在创建文明城市、化解社区矛盾、服务群众等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打造出群众信任的党建服务品牌。“一米阳光”党员志愿者作为一个群体,被评为2011年度芜湖市“十大新闻人物”,最近,《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也对这一做法进行了报道。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开展“双争创、双覆盖”(争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五个好”党组织,实现党的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活动,先后选派了980多名非公党建工作指导员,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多种模式,实现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全覆盖。在南陵县开展面向公开招聘党组织专职书记试点,选育非公企业党务干部。5月至7月,部署集中开展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百日攻坚”行动,采取“五抓五送”(抓党组织组建、党组织书记培训、发展党员、制度建设、活动场所建设,送党组织标牌、党旗党徽、制度挂图、教育培训、党报党刊),力争党组织覆盖率总体提升10个百分点。

创新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培养机制。采取从大学生村官中优选、从机关下派等方式,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前四批大学生村官中,有51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正职8名、副职23名、其他成员20名。

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保障机制。建设党员服务中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远程教育站点三大阵地,全市建立142个党员服务中心,新建(扩建)村级活动场所444个,建立890余个现代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前端播出点。2009年起,按照每名社区党员每年50元的标准,建立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专项经费,由市、区两级财政配套投入,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基础。2011年,三县(不含无为县)财政共追加转移支付资金546.4万元,确保村干部基本职务报酬和绩效报酬不低于1000元/月。

制度保障,监督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用人环境

市委始终坚持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政策法规为依据,把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改进监督办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在中央出台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基础上,研究制定《市管干部考察对象人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办法》,要求如实填报,及时了解拟提拔干部廉政情况。修订《芜湖市科级干部任前审查备案、征求意见的规定》,对科级干部提拔任职的情况进行认真审查,前移选人用人监督关口,对“非换届和机构改革等原因调整干部数量超过比例”等6种情形,均实行“先审核后提拔”,严防违规用人、带病上岗。坚持在确定考察对象后,对拟提拔人选和平级调整重要岗位的人选,书面征求纪检监察机关意见,有影响任用情形的,一律暂缓任用。

狠抓换届风气进行专项整治。2011年集中换届开始以来,市委建立“书记抓、抓书记”的换届工作责任制,明确县区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长为直接责任人。各级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纪律、带头开展承诺。换届纪律教育宣传做到换届过程全覆盖、宣传载体全覆盖、与换届有关的人员全覆盖,手机贴、电脑屏保、口袋书等,被中组部选中进行实物展示。严把提名入口关,开展买官卖官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处理决定书或审判机关的判决书中已经认定有买官卖官问题的领导干部,换届中不得作为领导班子提名人选。芜湖市县区、乡镇党委和县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风气良好,换届工作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拓宽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将开展“一报告两评议”范围,由县区逐步向市直单位和高校延伸。在全省率先开通市、县两级“12380”举报网站,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电话、网络和信访“三位一体”的举报网络。在芜湖先锋网开设“有话对部长说”栏目,对反映选人用人问题的举报,以不公开的方式直接答复举报人。注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定期发布组织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效果较好。加强与执纪执法部门联系,注意运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增强干部监督工作合力。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等日常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县处级党政正职的经常性监督。

阳光组工,开放组工,塑造可敬可信可亲形象

近年来,为使组织工作由神秘走向阳光、由封闭走向开放,市委组织部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促进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牢牢把握“适时适度”这一公开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因事制宜、循序渐进,把扩大群众知情度与注重干部工作保密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应当公开的全面公开,可以公开的尽量公开,不宜公开的严格保密。如: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一报告两评议、新闻发布会等。近几年开展的交流轮岗、公开选拔等,均采取在媒体公开的方式,公开职位公告、考试成绩、评分原则、招考步骤等,而对于面试考官、考题等则采取极其严格的保密手段,杜绝一切导致不公平的因素出现。市委组织部率先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对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信息进行适时发布。

稳步推进党务公开。市、县、镇三级党委都成立了党务公开领导小组,市级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街道社区推行党务公开的意见》、《芜湖市农村党务公开暂行办法》等,形成农村、城市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制度体系。市委和各县区委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票决、差额票决干部、党代表民主提名、党员干部评议等制度,拓宽党员干部参与党内重要事务的制度化渠道。比如,在党的十八大代表人选的提名过程中,坚持推荐提名从基层党支部开始,根据多数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遴选确定推荐人选和考察对象,有效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以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等社会较关注的工作中,均开设专题网页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有序参与。

开展“一迎双争”和干部下基层活动。按照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从3月起,以“迎接党的十八大,争当‘三服务\’优秀标兵、争创‘两满意\’模范部门”为主题,以拓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为抓手,引导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把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不断推向高潮。今年4月,邀请了“两代表一委员”、大学生村官等20余人参加了“走进组织部”开放日活动,听取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干部的所思所想,积极疏导思想情绪,加强提醒帮助,增强干事创业信心,更好地做到知人善任。部领导先后与各级干部交心谈心1000余人次,真正做到交流谈话“全覆盖”、“心贴心”。坚持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科学部署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市委组织部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结对共建1个社区或村,市委组织部每个科室联系1个社区,每名机关干部联系1户群众,明确联系时间和共建任务,开展问计问需于民活动,直接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组工干部真心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本报通讯员

新闻推荐

加强企业档案管理 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本报讯 8月9日-14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群率队深入部分县区档案馆和改制企业,开展“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执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意见和建...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