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湖长制的作用下,河湖责任网层层密织,河流“毛细血管”活络通畅 江南小村织就梦里水乡

芜湖日报 2021-12-14 00:30 大字

□《安徽日报》记者 王弘毅

12月初,冬日暖阳下,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上水村显得格外宁静而惬意,阵阵微风吹过,穿村而过的小河清澈见底,泛起层层涟漪。老人们聚集在树阴下悠闲地品茶、下棋、话家常,孩子们在休闲健身广场撒着欢地嬉戏玩耍。

“老戴,最近环境挺好的,你也歇歇,别搞太累哦!”下棋的白发老人见到一个熟悉的老人打起了招呼。

老戴名叫海水,干的是治理河水的活儿。他今年71岁了,是上水村村民,也是该村的“民间河长”。

面对邻里街坊的关心,老戴只是笑笑,在他看来“巡河”这项工作是份责任,必须始终坚持下去。

早些年,上水村可不是这副模样。总面积仅约1500亩的上水村,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村内水网密布、水系充沛,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家家户户在村内几乎所有水域频密发展养殖业,饲料残渣和畜禽排泄物造成水系污染。同时,村民们还习惯了在塘中淘米洗菜、洗衣浣纱。

“很多人将脏东西往河里乱扔,当时村里有不少沟塘是‘死水’。”戴海水回忆以前的环境说道。

环境的转变源于河长制的贯彻实施。面对河湖多、线面广、管理难的江南地区,河湖水环境保护起来难度不小。湾沚区共有大小河流20条,河道总长280公里,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圩区。要治理好这么大一片水域,必须建立健全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发挥好“人”的关键作用。

早在2016年,芜湖湾沚区(当时的芜湖县)确立清河水、治污水、净塘水的“三水共治”目标,推行河长制,在“问题导向、一事一策、属地负责、多方联动、强化监督、全民参与”的原则下,推深做实水生态水环境保护。2017年,戴海水也报名成为一名“民间河长”。

早些年,村民们不理解,觉得这个老戴“管得太宽”,甚至家人都觉得他是干“出力不讨好”的事。但戴海水坚持巡河,坚持耐心讲解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我劝说也要讲究方法的,比方说他们关注自己的利益,我就跟他们讲水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让他们知道污染了家门口的水,也会影响自家人健康。”戴海水谈起他的“巡河经”颇有心得。

在建立河长制的同时,一场农村小微水体的大治理也拉开序幕。以上水村为例,村民筹资筹劳,修建了生态沟渠,打通了环村绕流的河流与水塘,通过搭建桥梁、设置涵洞、沟渠清淤,全村水系更加活络通畅。同时,引入太阳能微动力泵站,提升了水位,实现了水系的常年流动。

治理后的上水村,所有沟渠都种植了品种丰富的水生植物,放养了锦鲤、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用生态的办法净化水质。

多年不见的野生鱼、鳖又游回水中,多种水鸟又飞舞到田间地头,多种贝类现于水体。村民又可以在沟塘边散步嬉戏,呈现出一幅水清、景美的生态文明画卷。

“以前水发臭,大热天都不敢开窗。现在的水塘更清了、环境更好了,还来了不少外地游客呢!”村民奚桂香开心地说。

村民没想到,他们眼里看到、口中说到的“好环境”给他们引来了人气,还获得了实惠。上水村所在的陶辛镇依托圩内水系,调整种植结构,改种荷花、莲子等,发展荷产业,亩均增收3000元,陶辛水韵水利风景区已跻身国家水利风景区,年收入近5000万元。去年10月,生态环境部命名湾沚区为第四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环境好,人人都受益;保护环境,人人都有责。守护我家这片环境,就是我的‘初心’。”戴海水说,自己这个“河长”会一直干下去,干到干不动那天。

上水村,只是一个缩影。安徽省河湖长制的纵深推进,让许多地方的水生态环境发生“蝶变”。在全省5万多名河湖长的坚守下,一张张河湖责任网层层密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画卷正徐徐展开。

(转自12月13日《安徽日报》1版)

新闻推荐

农工党湾沚区支部委员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朱东)9月29日,农工党湾沚区支部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支委领导班子。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芜湖市委...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