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兹邑到底在哪?
从古鸠兹到芜湖,历时两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发展历程,孕育创造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同时也是生长于兹、繁衍于兹的市民们引以为豪的故乡情结。今天,当芜湖成为雄踞长江两岸的跨江之城,我们跨越时空、穿行于有关芜湖鸠兹的典籍史料中进行溯源求证时,一个疑问渐渐出水面:世人口中的鸠兹,到底在哪里……
芜湖古称鸠兹似无异议
鸠兹之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西晋学者杜预注:“鸠兹,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以下称《县志》):“丹阳县之衡山,去鸠兹不远。似以今当涂之横山为衡山,盖横与衡本通也。益见鸠兹之为芜湖矣。”因此,鸠兹亦为芜湖之古称。
鸠兹之名的由来,目前大多数人都以《后汉书·郡国志》范晔的解释:“鸠兹意指鸠鸟栖息繁殖之所”为意。然,本土历史专家刘平生则认为:此乃望文生义。鸠,吴越古音,读“勾”,并以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作“鸠浅”为例佐证。他认为:“鸠兹、勾慈、皋夷、皋兹是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人根据吴地的发音所作的书面语记录。”(见《芜湖通史》P20)不过,鸠兹作为古芜湖的名称则是毫无异议的。
既然如此,就产生一个问题,这鸠兹邑是何时形成的?它的建成应为芜湖的起源。按《左传》记载,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70年,那鸠兹邑形成时间应再往前推,早于这个年份。因为此时的鸠兹邑已初成规模,否则楚军三千多人攻克此城,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
那么,鸠兹邑在当时的吴国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
鸠兹邑的历史地位
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义是:周王乃天下共主,但是周不能独有天下土地,要分封出去,封出去的土地就是邦国,这些邦国的君主即“侯”;邦国的土地也不能为“侯”独有,也要分封下去,逐级分下去,形成了王、侯、卿大夫、士、平民等阶层。这就是分封制。而邑,则是分封制下的重要且基础的行政区划。
周代时期的邑,大致有以下六类:
一是称国为邑。二是指京城,国都。三是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四是人民聚居之所——城市。五是行政区划名。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六是封地,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
鸠兹邑作为吴国的一座城池,它属于什么性质的城呢?显然它不是封地,也不可能是吴的都城,因为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可能将都城设在边陲之地。那么,它极有可能就是既含军事要塞性质同时兼具运输交通功能的城池。从顾颉刚主编谭其骧教授校订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五图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鸠兹的地位较为突出和重要。
春秋时期的芜湖,地处中江水道、吴楚争霸之边地。鸠兹为吴邑,楚军南下、东进与吴争霸,中江水道乃必由之路。吴国在中江水道上扼水道之咽喉、据残丘之阳,建城池以护边地、御强敌,乃属情理之中。而,吴楚之战首于鸠兹,正说明了这一点。
吴楚鸠兹之战,虽然以楚军攻克鸠兹城而告终。但,楚由鸠兹东进伐吴却功败垂成。《左传· 襄公三年》记载:楚子重又“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驾。良邑也。邓廖。亦楚之良也。君子谓子重于是役也。所获不如所亡。楚人以是咎子重。子重病之。遂遇心病而卒。”在这一场吴楚争战中,鸠兹邑作为边地军事要隘,在抵御、拖延楚军,为吴国赢得反击准备的战略行动中,无疑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邑鸠兹,其地何在?
1978年秋,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应安徽省芜湖市城市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带着北京大学地理系区域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参与芜湖市的城市规划工作。在此期间唐晓峰等四人完成了《芜湖的聚落起源、城市发展、及其规律的探讨》的专题报告,并发表在1980年第二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上。文章得出了:“春秋时期的鸠兹邑和汉代初设无湖县城所在地,均在今芜湖市以东约40里、被当地居民称为楚王城的古城遗址;三国吴黄武初,芜湖县城从楚王城迁到今环城北路鸡毛山一带”的结论。从此,楚王城已然成为鸠兹邑的所在地,亦为芜湖古城的遗址。
从考古发现来看,楚王城确为一座古城遗址,但它究竟是不是古鸠兹邑城的所在地呢?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存在着一系列的疑问。
首先,我们看看楚王城的地理位置,楚王城位于今天芜湖市东约20公里湾沚区黄池行政村,东通太湖,北傍水阳江,西通青弋江,是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直到民国时期,楚王城尚有部分遗存。清光绪《宣城县志》记载:“楚王城,城(宣城)北一百一十里,切近玉溪(黄池),古斥候在焉。地接姑溪,兵兴时扼隘于此。旧时吴楚相拒,因山创城,形势逶迤,门阙俨然。”由此可见,楚王城的确是一座古老的军事要隘。
其次,我们看看历史典籍中记载的鸠兹邑其地理位置是否与楚王城重合。据康熙《太平府志》记载:“勾慈港,在芜湖县东四十里,即鸠兹。”《县志》记载:“勾慈港,在县东四十里,即鸠兹也。”又载:“勾慈渡在德政乡九都。”(综合所载资料看,勾慈渡与勾慈港应为易名同地)德政乡九都位于咸保圩。咸保圩在芜湖城东(芜湖古城)三十里处,位于水阳江南。在《县志》“东乡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图中标识蜈蚣渡与当时的宣城县接壤,书中记载勾慈渡与蜈蚣渡处于相近位置(图中并未标注),处于芜湖县的东南部、水阳江南。
《县志》又引《图经》云:“太平府东南六十九里,有湖曰丹阳。丹阳既潴,西行出芜湖,以趋于江。后人田于湖心,方圩以遏之,遂釃为二股,属芜湖者为南股,正西行过圩南青弋水入之,过黄池五丈湖水入之,过跋耸(县东四十里黄池水分界),勾慈荆玿二港,北行复汇为路西湖(非古名以圩路之西故也),路西湖又分二小股,其一最南即芜湖县河,乃南股趋江之正派。县河其勾慈,西行为北岸湖,过荆山天城湖水入之。”由此可见,黄池与勾慈并非一处,丹阳水由东向西行分别经黄池、勾慈。到了勾慈又分析为两股,其中一股在勾慈。
所有古籍资料都明确记载了,勾慈即鸠兹邑所在地,那么,位于黄池的楚王城显然不是鸠兹邑。两千多年前的勾慈港应该是位于丹阳水边的残丘之上,这片残丘似乎是荆山残丘的一部分。《县志》引《括地志》云“县东四十里有圩咸保,古丹阳于湖县址。府旧志谓故城在县东三十里,高九丈、周十九里。门六:东影晖、隐玉、南董风、西会江,北拱辰、平在。循城有濠,可方舟南达于河。”这里提到的于湖县城,应该就是鸠兹邑的古城。可惜,其遗存已荡然无存了。
再次,我们再看看鸠兹邑所在的咸保圩与黄池之间的关系。从典籍记载中看,黄池并不在咸保圩的区域内。从《芜湖县志》记载中看,丹阳水是由黄池向西流经勾慈港。也就是说,黄池与勾慈并非一地,且黄池在勾慈的东面。从今天的地图上看,湾沚区的黄池村在花桥镇,在今天芜湖市东20余公里处。放到明清时期的历史看,其地理位置距芜湖城远不止40里。
因此,鸠兹邑故址究竟在何处?尚有待于方家的进一步探究。
金卫东 贺宿芜
新闻推荐
鸡毛山边曾经的小巷春秋时芜湖地属吴国鸠兹邑,越灭吴属越,战国属楚之边郡,秦属鄣郡;汉初为丹阳侯刘敢的食邑称“无湖”。武帝...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