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的“创新经” 【创新在一线】创新并非只是“诗意般的爱好和兴趣”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5-27 02:50 大字

阅读提示

一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不断地在秸秆的“收储运”环节做着各种小改小革的创新,这些创新的直接动力,并非只是“诗意般的爱好和兴趣”,主要是来自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不创新,遇到问题一味叹气与逃避,有些企业,做着做着就倒闭了。“能坚持下去,很大一方面靠的就是这些发明创新。”企业负责人沈显华讲道。

而把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植大户、农机手、困难户小能人等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同体,这种技术之外的模式创新,其本质与技术创新一样,都是基于“现实需要”。用他的话说,解决了这么多的现实问题,“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安徽省芜湖县六郎镇周圩村,绿意盎然的农田旁散落着一些村落民房。沈显华所在的聚焰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毗连着村庄。聚焰能源公司所做的事,就是将农民们普遍不想要的农作物秸秆,变为工业需要的生物质燃料。

眼下,秸秆收储的旺季显然还没有到来,聚焰能源堆料场里的存货却相当充足。数十台大型农业机械整齐地停放在院子里,静静地候着即将到来的收割季的召唤。加工车间的机器并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轰隆隆的机器声在整个白天一直响个不停。

皮肤黝黑的沈显华对工厂里的每一个农机部件都烂熟于心。从5年前开始创办当地第一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开始,沈显华就不断地在秸秆的“收储运”环节做着各种小改小革创新工作。

对于他来说,这些创新的直接动力,并非只是“诗意般的爱好和兴趣”,而是来自企业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没有这些改革创新,企业很有可能就走不下去。”沈显华说。

不创新,一味叹气与逃避

许多企业做着做着就倒闭了

由于曾有过多年从事生物质燃料销售及锅炉改造工作的经历,沈显华在选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创业时,确立了生物质燃料的方向。

“技术瓶颈并不难攻克,真正从事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现实操作环节上遇到的各种难题更缠人。”沈显华说。

由于秸秆在粉碎时外形大小的差异,在挤压成型时经常发生堵料的现象。为此,沈显华想办法在机器的进料口添加了一个过滤筛选系统。

“过程并不复杂,原理也很简单,但确保实用还是需要反反复复做很多次试验。”沈显华说,最终的效果是,机器“进料”顺畅多了,“吐”出来的产品再也不会因为堵料而发生质量问题。

试验取得明显成效后,沈显华为其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名称为: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秸秆挤压成型装置。

类似这样的创新,沈显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给出的成绩单是:24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

“只要遇到不顺手的地方,我就想办法解决。”沈显华说,他的这些专利就是这么逼出来的。“有些做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做着做着就倒闭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遇到问题时,要么叹气,要么逃避。我能坚持下去,很大一方面靠的就是这些发明创新。”

那些创新并非出于“诗意般的情怀”

可能不值一提,但有用就是王道

采访中,沈显华告诉记者,他的所有创新无外乎“三个目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我的很多创新,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不值得一提,但我觉得有用,有用就是王道。”沈显华说。

为了方便从农田里运输已经捆好的秸秆,沈显华一开始想到了购买一些带有箱体的货车。实践中他发现,对于田地里这些圆滚滚的秸秆,厢式货车无法一次性装载很多捆,而且很多货车并不适应江南的农田自然条件,无法在田垅间顺畅通行。

为此,沈显华根据当地稻田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平板拖车,再利用拖拉机的机头进行牵引。长长的平板拖车一次能运很多捆秸秆,可是在爬坡时往往会蹭到田埂。后来,沈显华又将拖车的尾部设计成带有一定角度上翘的形状。

做这些改装时,沈显华都是自己设计,自己买材料,自己焊接,然后放到实际环境中不断试验、不断改进。

另外,收购来的秸秆含水量差异较大,机器在进行压缩时,如果不能准确调整压缩比,就会造成生产出来的燃料棒质量不一、成型规格不一,进而影响燃料的热值。为此,沈显华通过改变环模出料孔径长度,根据秸秆的原材料水分调整压缩比,来满足生产要求。对于这项发明创新,沈显华同样申请了专利。

“搞发明创新,不仅不能脱离企业生产的一线,而且要冲锋在第一线。”对于企业运行中的各种发明创新,沈显华的感受是:“钻”很重要,“专”也很重要。

创业的这几年来,只要遇到技术上的“拦路虎”,沈显华必然会想办法攻克。他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几乎涵盖了从秸秆“收储运”到燃料棒加工成型的整个环节。由于他的创新,2017年他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他被中国生物质能源行业被评为“十大领军人物”。

生产经营要变得更好

离不开技术之外的模式创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最关键的,或者说最难做的其实在收储运的环节。秸秆的收集窗口期十分集中。稍有延误,遇到雨水天气,经过雨水浸泡的秸秆将无法打捆再利用;影响了农田新种,农民会把秸秆就地还田或者焚烧。

沈显华的工厂现在每年的生物质燃料棒销售额大约在3000万元。其实,生产机器“吃不饱”,但沈显华不敢轻易扩大秸秆收购规模。“扩大了收购半径,成本也会增加很多,我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比。”

为了将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成为一体化、完整性的产业,沈显华联合六郎镇部分村的农业大户,发起成立了农机和综合利用两个专业合作社。

这两个合作社的建成,使他拥有了集秸秆打捆、离田、回收、储存、运输、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产链条。

夏秋之季,在完成本地的农作物秸秆打捆、离田任务之后,合作社还利用农作物收获季节时间差,及时组织社员前往外地进行跨区作业。

去年4月,两家合作社又联合牵头成立了芜湖秸秆产业化联合体,把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种植大户、农机手、困难户小能人等组织起来,建立利益共同体。

由30多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实行划定服务面积分片包干,与当地镇村秸秆禁烧任务紧密挂钩,整合打捆技术力量,最大限度地做到秸秆应收尽收,形成秸秆作业过程全覆盖。

“模式的创新,和工具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生产经营变得更好。”沈显华说,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接下来,他要把秸秆综合利用从生物质燃料转向有机肥料。“到时候,肯定又会有很多的创新要去做,这是多么有趣的事啊。”

新闻推荐

本地黄油桃“甜蜜”上市

5月24日,芜湖县湾沚镇老村村林法知家庭农场成熟期最早的黄油桃品种进入采摘期,鲜红爽脆的黄油桃甜蜜上市,让消费者尝鲜,也让...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