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陶居仁

芜湖日报 2019-12-30 01:04 大字

陶居仁(1244—1275),字备我,号菊存,太平州芜湖县人(今芜湖县陶辛镇东筦村)。他生于诗礼簪缨之家,其高祖陶旸致仕后在家乡创设东川书院;曾祖陶汝砺、祖父陶炽父子进士,曾同朝为官;父陶应登终身著书课子。家庭的熏陶,先辈的影响,陶居仁以“行义闻州里。”

宋咸淳九年 (1273),蒙古的大军已得中国北半部,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 ( 今北京 ) 正式建立大元王朝。咸淳十年 (1274)6 月,数十万元军在元丞相伯颜的率领下,自襄阳沿汉水顺流而下,直逼临安。元军所到之处,硝烟弥漫,饿殍遍野。巍峨的宫殿,雄伟的城墙,智慧的典章,在追杀里,轰毁而无所存留,陶居仁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宋德佑元年 (1275) 陶居仁为承直郎,任镇江录事参军,因前方战事吃紧,朝廷又封他为朝列大夫权江北瓜州军事,领兵抵抗元军。此时元军南下的步伐,势如破竹,难以阻挡,很快攻到建康(今南京)城下,镇江就成了元军的下一个目标。

当年的镇江知府是洪起畏,统制官是石祖忠。洪起畏曾任临安知府,系贾似道党羽之一。为保临安,贾令洪守镇江。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记载,洪赴镇江任职时,正值元军大举入侵,为表抗元之决心,洪在城内四处张贴告示:“家在临安,职守京口。北骑若来,有死不走。”实际上,宋军的主力早在丁家洲之战时已全部覆灭,已经组织不了有效的抵抗。空喊口号的洪起畏则在元军到来时弃城而逃,随后统制官石祖忠献城投降。只有陶居仁率小股力量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元军俘虏。

元军入城后,大大小小的南宋将领纷纷投降,以期保全性命,求得一官半职。此时陶居仁如降元,也算大势所趋。但他拒绝苟且偷生。因此,从被捕的那一刻起,陶居仁便下了决心,将以死报国。最后,元军在多次劝降无效后,将其杀害,陶居仁当时年仅32岁。

元丞相伯颜进驻镇江,闻知陶居仁之事,感慨万千。伯颜下令为陶居仁厚棺盛殓,传说中为他以金饰首,以玉裹身,所谓“金头玉葬”。又安排人员护送灵柩从长江水路归乡安葬。镇江离芜湖数百里,虽是逆水行舟,却很快就到达芜湖,当时人们都感到奇怪,认为这是上苍也被忠臣所感动。

为纪念陶居仁,元至元二年 (1265),勅立庙宇,赐匾额“昭佑”。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陶居仁又被封忠义侯。据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载:“参军陶居仁墓在县东南七十里移风乡白沙圩。明万历四十三年迁葬于祠堂埧。”“忠臣祠在县南东筦村。明洪熙元年敕建,祀宋参军陶居仁。”《宋史》是元丞相脱脱挂名编撰的一部正史。这部史书将陶居仁和其他殉国将领一起,列入“忠义”列传,可见这种以身殉国的精神,当年也是颇受元朝统治者敬仰的。

陶绍兵

新闻推荐

本周四 一起观赏“天狗食日”吧 莫用肉眼直视太阳

本报讯本周四,今年全球最后一次日食将要来临,部分地区可见环食,而我国全境可见偏食。如果天气条件允许,江城市民也可一睹“天...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