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企业家马荣花当选“安徽好人” 她让地里“刨食”的农民告别穷困
蔬菜丰收,让马荣花喜笑颜开。
记者27日从芜湖市文明办获悉,近日,经专家委员和公众代表推荐评议,芜湖市马荣花入选最新一期5月“安徽好人”。2010年,29岁的马荣花带着辛苦积攒的70万元积蓄,回到丈夫的故乡芜湖县花桥镇,追寻她的“田园梦”。凭着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创业精神,她一次次克服技术难题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种植规模。她成立了芜湖县马荣花蔬菜专业合作社,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通过开展常态化培训和现场指导,带动周边160多户种植户从事蔬菜种植,每年每户增收2万多元。马荣花先后获得了全国、省、市各项荣誉,去年9月,马荣花又当选了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敢闯敢拼,带动村民创业致富
2010年10月,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村里的马荣花夫妻俩,流转了154亩土地,成立了芜湖县能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扛起锄头开垦荒地,种植水果和蔬菜。在地里“刨食”一辈子却依然穷困的公公婆婆直摇头,周围邻居也尽是不理解:“这丫头怕是脑子不好使。”马荣花不理会,更不退缩,夫妻俩一门心思干农业。
“种田实践和大学里学习的农业知识,总是有差距的。”马荣花回忆说,第一茬无籽西瓜的瓜苗栽下地,眼见别人家的瓜苗蓬勃生长,自家的瓜苗过了缓苗期好久,却还是蔫巴巴的,“向县农委的专家求助,才知道是施肥浓度过大,烧根了”。2012年“海葵”台风来袭,马荣花倾尽积蓄搭建的100多亩大棚全部倒塌损毁,血本无归,“我当时都绝望了,趴在损毁的大棚上一直哭,谁也拉不走。”
擦干眼泪,马荣花在政府创业贴息贷款的扶持下,重新建起了蔬菜大棚。她坚持种菜不施化肥,尽量不用农药,靠品质赢得市场;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寻求技术支持,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她撰写的“种田”论文分别在省级期刊《安徽农学通报》和国家级期刊《安徽农业科学》上发表,学术成果“沿江地区大棚瓠瓜一年多茬高效模式研究及产业化”通过了省级成果鉴定,4项产品生产企业标准成功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在创业成功的同时,马荣花始终没有忘记周边的群众,公司在用工上优先招收本地村民,最高峰时期为100多位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户致富,马荣花成立马荣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农户从事蔬菜种植。马荣花清楚地知道,要想让农户真正地搞好蔬菜种植,就要把关键的技术教给他们,绝不能藏着掖着,对于合作社的成员以及周边的其他农户,马荣花总是尽己所能将种植技术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并且还为他们提供种子和肥料,帮助他们改进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村里的陈尚才夫妇和马荣花一样从事蔬菜大棚种植,但是效益一直不好。从2012年起,马荣花就拉着他们夫妇一起干,教给他们新的种植技术,并从她那里引进了有机花菜、瓠子等品种,不仅产品品质有了很大提升,而且一亩地每年还能增收约2万元。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合作社的规模也从原先的70多户,发展到160多户,并且举办各种培训班、观摩会30多期,参加人数达1000多人次,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平均每户年收入约9万元,2017年销售总额1350万元。合作社蔬菜基地先后被授予“芜湖县女大学生创业基地”“芜湖市市级蔬菜标准园”“芜湖市巾帼创业基地”“安徽省省级蔬菜标准园”。
心系乡亲,帮扶困难弱势群体
马荣花的帮扶之路从为村民创收开始,为了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增收的目标,她一方面为留守群众开展就业帮扶,提供田间管理、捆扎蔬菜等适合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工作,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一方面免费为村里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并将培训重心向残疾人士、低保户、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倾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他们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实现转移就业,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
51岁的张大彪是聋哑人,在马荣花的合作社已经干了7年多。周边邻居都说像他这个年纪还有残疾,还能有班上,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是赶上了好时候。目前,马荣花的蔬菜合作社,已招聘周边留守、残疾等弱势人员31人,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未来,马荣花还计划把蔬菜种植标准化,让合作社成员统一按标准生产,对于达到标准的蔬菜,合作社统一收购进行初加工和包装,统一用“马荣花”牌商标进行销售,提高合作社的生产规模,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图片由市文明办提供。
记者 胡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这几天,受降雨降温天气影响,市民对西瓜的需求明显减少,西瓜销量走低,价格也跟着下跌。在市区一些西瓜销售区,瓜农表示,现...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