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一体化 融合产学研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调研行⑦

安徽日报 2019-05-20 07:00 大字

走进南京康之春生物科技公司位于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直径达1.2米的硕大灵芝,较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普通灵芝大出不少。

“这不是模型,是我们培育出的真灵芝。”公司董事长许忠说,灵芝因为外形美观并且生长在特定环境中,被称为“食用菌皇后”。如今,利用椴木作为基料通过人工培育,灵芝已经成为规模化种养和深加工食用菌产业。

许忠1983年进入食用菌产业,2004创办的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公司,在芜湖县经营着630亩的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带动芜湖市超过1.4万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2017年,年过五旬的他在南京创办南京康之春生物科技公司。“南京康之春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产学研对接融合平台,充分利用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在食用菌研究领域的科研资源优势,开发更多珍稀品种,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许忠说。

无论是生物科技还是其它产业,产学研顺畅对接、深度融合都是必要的产业升级路径。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富集、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拥有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著名的“华东五校”及大批知名高校和国内外领先的科研院所。

长三角地区同时更是对创新资源需求最为强劲、对科技成果转化要求最为迫切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民营企业数量超过800万家,市场主体数量超过2000万户。在产业和消费同步升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大势下,企业必须通过提升创新才能逐步壮大规模实力,提升竞争能力。

“企业搞研发创新,不可能完全靠自建研发团队,最关键的思路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上海市有关领导坦言,“一名核心研发人员的年薪至少上百万元,还需要巨大的研究设施投入,大量的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通过项目式、合同制方式引进研发资源是有效的路子。”

在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引领下,长三角区域内创新资源产学研对接融合趋势正在全面升温。大量的中小企业分布在于区域内三四线城市,而优质研发资源主要分布在区域中心城市,于是,“创新飞地”“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对接融合新平台加速涌现。

“湖州市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建设了全球创新中心,成为他们中小企业的重要创新基地。而宁波杭州湾新区联合复旦大学在上海建立离岸创新中心,利用上海的优势‘捕捉’优质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后,再落到当地进行产业化。目前已经孵化了100多家企业,40多个项目已经在杭州湾新区落地。”浙江省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

借力国家战略,探索新型产学研融合新路径,正在让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助力长三角地区不断迈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步伐。

(采访手记)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放眼全球,优质创新资源都呈现出点状集聚分布特征,这有利于放大“磁场效应”,集聚大型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尖端人才,持续在科技前沿进行创新突破,形成科研成果的策源地。但产业创新的需求则是离散分布、点多面广的。这就决定了构建项目化柔性机制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应用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能力,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选择。

长三角区域在创新资源供给端具有突出优势,在需求端具有强劲动力,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畅通供需对接通道,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安徽省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科技资源较为集中。要想方设法构建更加有效的科研成果供需对接平台,让创新资源更加直接对接和服务于产业升级需求。要强化以开放促创新观念,瞄准企业需求,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供需两端以更开阔的眼光在长三角区域内配置创新资源。要优化政策环境,完善鼓励科研人才柔性引进的政策举措,破除制约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种制度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同城化流动、一体化布局,把区域创新资源的整体优势更多转化驱动安徽创新发展的现实动力。

新闻推荐

牛气教授村的奥秘

在芜湖县陶辛镇,一座“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屹立于白沙圩堤埂之下,这便是有名的胡湾村胡氏宗祠。这座...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