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农村致富带头人

芜湖日报 2018-12-13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 王世宁

今年46岁的崔德争,是芜湖县陶辛镇夫子阙社区一名退伍军人。多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大胆创新,实践科学种植,走上了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日前,记者在他经营的德春农场见到了他。“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热爱这片土地,当好一名职业农民,就是我下半生的心愿!”

艰辛创业路 军人本色不改

兄弟三人,崔德争排行老二。儿时,全家包产田地仅1.5亩,吃饭都是问题,更不要谈上学了。但崔德争的父母坚持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再苦,也要送孩子上学。于是,父亲忙完田里活,又主动包下给村民理发的活。 “包一个人一年理发费5元钱。我父亲包了近300人。全家人生活和三兄弟上学的开销全得靠父亲担着。”

1991年,崔德争高中毕业。成长的艰辛,在他内心烙下了深刻印记。19岁的他满腔热血、满怀壮志,决定参军报国。

在部队,年轻的崔德争接受了严格锻炼,不仅强壮了身体,练就了本领和各项技能,更明确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准则,为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1995年,退伍后的崔德争选择自主创业。这段时光是艰辛的,但崔德争始终保持军人本色,遵纪守法,从不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去过国内很多地方,做过建筑工、搬运工、运输工。2000年后,崔德争的事业有了起色,先是在一家酒店餐饮企业,从小工做到主厨,月收入上万元;后来,又自己开起餐馆,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2011年夏天,崔德争带着辛苦打拼的积蓄返乡了。回乡后的他,在村委会推荐和村民拥护下,当上了一名村干部。崔德争没有因此安逸下来,而是认真思索:现在农村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许多农田荒置了。而国家自2006年开始免除农业税,之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文件,增加农民种粮补贴,鼓励种粮大户进行“土地流转”等。如果从事农业生产,肯定有前景!

不打无准备之仗。经过悉心筹备,2014年初,崔德争鼓励家中两个兄弟一起来做农业。当年,他们投资55万元,流转土地300亩,购买了一些农机。崔德争还积极报名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接受县农委技术人员指导,第一年就净挣了10万元。2015年,崔德争承租的土地面积扩大到500亩,他也成为当地靠农业生产致富的代表。

建功新时代做个职业农民

崔德争很清楚,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规模化、机械化、组团发展之路。于是,他进一步加强与农业部门、农业专家的联系,认真研读掌握“三农”政策。2015年,他组织周边乡镇8户种粮大户,成立了芜湖县农业联合体“发源联合体”,立志在当地打造“农业航母”,走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这些年,崔德争以现代新农民的胆识,通过科学种植提升现代农业效益。他在芜湖县首次实现油菜、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首次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崔德争发现,即使没有撂荒的高产田也大多改种直播水稻、小麦,不仅产量低、品质差、收益少,而且病虫害逐年加剧。崔德争焦急万分:能不能通过机械化继续发挥芜湖县优质水稻、油菜产业优势呢?他四处查资料、问专家。最后,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家指导下,崔德争拿出200亩地全面应用新技术,经过一年实践,他们生产出的高品质稻米、菜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大胆创新,让崔德争饱尝了科学种植的甜头。这两年来,他跑得最勤的是农业科技院所;他每年都考察各品种表现,为农户来年选择品种、当地农业部门推广、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提供平台;他先后引进推广新农药、优质水稻新品种、油菜新品种十多个;他率先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合作社农民传技术、面对面讲解施肥方法…… “通过先进技术应用,我们带动了周边许多农户接受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质量,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2017年,德春农场又成立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更好地帮助更多农户走向科学种植。农场提供多个技术岗位,累计工作日达1000多个。今年,农场土地流转超过800亩,正在全力打造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力争年经济收益超过20万元。

新闻推荐

安徽省装备制造产品产需对接会 在芜湖县举行

星报讯(陈志鹃赵志清记者张贤良)12月7日,安徽省第七届装备制造产品(芜湖)产需对接会在芜湖县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芜湖空港会展...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