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感受灿烂的鸠兹文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报道之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生命的密码,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鸠兹大地,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历史上勤劳智慧的芜湖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丰富而厚重、悠久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铁画锻制技艺、无为剔墨纱灯技艺、梨簧戏、十兽灯、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等这些令人心动的文化稀世珍宝,无不蕴含着芜湖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彰显着芜湖人的创造力和自豪感。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在安徽省公示的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芜湖市有六个非遗项目在列。其中,传统舞蹈1项,是无为县陡岗板龙灯;传统技艺3项,分别是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芜湖县木榨榨油制作技艺和丫山藕糖传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1项,是张恒春中医药文化;民俗1项,是芜湖县九十殿庙会。
截至目前,芜湖市共有7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8项、市级41项。
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制作技艺
具有一百余年历史的芜湖老字号——“四季春大酒店”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上。它的前身是20世纪初成立的张仁和小面馆,它主要经营汤包、面条等小吃。1956年公私合营,四季春更名为四季春菜馆,归市饮食服务公司管辖。2001年,在芜湖传统美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美食企业家张东昌,出资接收了改制中濒临消失的四季春,在芜湖著名的凤凰美食街设立了四季春大酒店,发掘、推出了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
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荷香烧麦、松针蟹黄汤包和正福斋方糕,传承了中华美食悠久的食疗理念,遵循美食与养生、绿色与营养相结合的传统,因地取材,选用本土绿色、健康食材、辅材,采用传统、独特的手工制作,具有细腻的口感、独特的美味与丰富的营养,成为美食与食补的典范。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白案技术在南方饮食环境中的独特创新。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
张恒春药号初创于1800年,1850年登陆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建张恒春老药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盛时,分号十余家,代办点分设于云南、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地。被民间誉为国药“三块半招牌”之半块,位居北京 “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之后。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是国药在近代国势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奋进取的历史缩影。它将传统中医药理念与精细严谨的中药炮制技术相结合,它浸润了徽文化“以仁存心”的儒家思想,将传统价值观中的仁义礼智信融入到中医药文化中,丰富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现实意义。
芜湖县九十殿庙会
花桥镇申报的《九十殿庙会》属民俗活动。道光碑称九十殿“建自南唐(937-975年),历千百余年而祀享不忒”。 从现存碑文考证,其鼎盛时当为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建国前的最后一次庙会为1948年。1994年起恢复了中断46年的九十殿庙会,此后基本上每年举办一次。
九十殿庙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初八举行,主要有三项活动:一是祭祠山神的宗教活动。是日,祠山神像前点亮琉璃油灯,会首及执事者到神像面前,焚香叩拜,各角演员捧所扮神面于右胸前,同时焚香、叩拜,民众纷纷祭祀祈祷,其时爆竹震天,锣鼓唢呐轮番演奏。远近香客、信徒络绎不绝,道士们赶做斋醮法事,有说有唱,在殿堂上下行礼、叩拜、诵经。二是文艺活动主要是唱戏,也有杂耍、提线线偶、皮影戏之类。三是商贸活动,会场周围摊棚林立,商贾云集,大贾小贩杂陈百货,农具家什应有尽有、风味小吃争相斗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期庙会已融入了新的内容,成为经济交流、科技论坛对接、宣传教育及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阵地。
芜湖县木榨榨油技艺
芜湖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土壤肥沃,气候湿润,素称鱼米之乡。
木榨榨油技艺源于唐代,传自民间,已有1000多年历史。木榨榨油技艺,是指利用木榨设备将油菜籽转换成食用油的手工技艺。工艺程序主要有:炒籽、碾末、熏蒸、包饼、装榨、打榨、沉淀等,每一道工序全靠技艺来完成,技艺掌握以实践操作为主。利用木榨榨出来的油,口感好,无腻味。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工业的发展,油厂改用机械设备榨油,加上木榨榨油产油量低、劳动强度大,木榨榨油逐渐被机械榨油所取代,现已处于濒危状态。
许祚文和芮一培作为木榨传人,将木榨榨油技艺全部保存下来。从1988年开始,先后收集各地废弃木榨设备40余套重新开办起木榨油坊,已装有套箱40余套。
南陵县丫山藕糖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相传始于宋代。当地山民们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丫山藕糖传统制作技艺”的诞生主要是缘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禀赋。丫山地处深山,昼夜温差大,加之光照充足,当地所产稻米含糖量很高,是熬制糖稀的最佳原料,山民们制作藕糖有了原料基础。其次,这里山高路险,交通极为闭塞。每逢春节,人们都会为置办年货而发愁,而春节食品又必不可少,于是,山民们便在自家里制作一些糖食,藕糖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丫山人民通过不断改进藕糖加工流程,代代传承,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今天极富特色的“丫山藕糖传统制作技艺”和独特的口感风味。
无为县陡岗板龙灯
无为县陡岗板龙灯,相传已有500余载,是谢家宗族传统的民间大型灯会。
龙灯共19节,全长42米,龙身分首节、中节、尾节三大部分,灯体主要以木板底座,竹(条)为骨架,白皮纸糊整体,采用蜡烛照明。首节长为5米,高2.5米,围直径0.5米,制成龙头形,腔内有珠、唇有须、头有角、腮有翅、壳有毫、身有鳞,脑顶塑造如来佛、观音、魁星点元、四进士、悟空、八戒等三十六尊全立体塑像,明、暗火三十八盏。中节共十七节大体相同,长约2米,高1.5米,围直径1.5米,但前后依次逐渐缩小。每节灯明、暗火八盏,龙形制成拱形半圆体,向前倾斜,显示龙身富有张力。尾长4.5米,高1.2米,围直径0.35米,逐渐减细,尾扇形上竖绞劲高弯,弯处夹子龙蛋,明、暗火18盏。从2节灯到尾节灯身有鳞,背有刺,上面分别塑造各种传统戏曲人物形象。晚间明烛后,远远望去龙灯活龙活现,逼真动人。并配有云灯16盏,高照、龙灯、麒麟、凤凰灯等各一盏,手提灯笼60盏,伴有数支乐队,节目丰富多彩,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每年灯会,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邻村领队争相接灯迎灯,每去一个村庄无不欢欣鼓舞。通过灯会活动,弘扬民间艺术,增强了四邻和睦,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芜湖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在全县开展飙车专项整治行动,消除安全隐患。随着气温的升高,追求“另类”、“个性”的摩托车族又开始午夜飙车。这些摩托车普遍进行改装,去除消声器后噪音巨大,在城市...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