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水共治”: 打造美丽乡村 留住美丽乡愁

芜湖日报 2017-02-13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王洋 

实习生 江敏学

一湾清水穿村而过,水中鱼儿自在游弋;河岸边,几位着手准备晚饭的村妇舀起一汪清水,洗菜、淘米;庭院间的藤架下,大家闲适地散着步子,三三两两地拉起家常,不亦乐乎。这是记者在芜湖县陶辛镇沙墩村上水自然村看到的一幅生态画卷。

一直居住在村里的65岁老村民崔良计说:“印象中,河边洗菜淘米已是儿时的记忆。后来,因为不良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池塘被污染了,生活环境被破坏了。没想到,这两年镇里下大力气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又恢复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的景观,儿时的那份‘美丽乡愁\’又找回来了。”

现在的上水村水清、岸绿、景美,很难想象在美丽乡村建设前,这里曾是另一幅景象。村党总支书记董跃进介绍,上水村与闻名遐迩的后沙美丽乡村紧邻,仅一路之隔,但两村村容村貌、文化生活条件存在一定差距,看到后沙村乡邻们在如诗如画般的村庄内生活,上水村村民羡慕之余,向上级积极争取支持,自己动手改变生活环境。

变化发生在去年。去年初,上水村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后,村两委多次召集村民开会动员,号召大家献计献策。统一发展思路后,村民们户户出工、人人动手,拆除村内房前屋后猪圈、露天厕所、杂房等200多间,整治家庭院落30余户,清运垃圾杂物180多吨,铺筑排污管网1500多米。此外,大家还集资,新建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两个100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安装50盏路灯;将原来1500米的出村小路拓宽成8米的大道,并对路面进行升级,在沿村道路两侧打造绿色长廊。整治之后的上水村面貌焕然一新。

江南水乡的特色是水。水域面积大,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一直是陶辛镇,也是上水村的一大地域特色。据介绍,上水村村里村外有大大小小的渠塘十几个,每走百十步就有一个,但多年来,这些塘口已经污染严重,堵塞淤积水系,不仅变成一个个死水塘,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治理难题。

好消息是治水难题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十三五”之初,围绕让水“清”起来、“流”起来、“活”起来的思路,芜湖县以清河水、净塘水、治污水为抓手,在县域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治水行动,并将该项工程列为“十三五”期间着力打造的“十大工程”之一。陶辛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开展三水共治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对沙墩村范围内的河道黑臭水体、沟塘黑臭水体、农村居住集中区的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项目汇水面积达到466平方公里,治理水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治水目标明确后,一家专业从事水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单位从政府接下“美丽任务”。“我们开展的治水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清淤、治污,要想实现长远效益,展示上水村自古至今的水生态、水文化,发展水产业,必须要采取重点污染源拦截清除——水动力提升——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整体思路。”设计施工单位负责人江总介绍。

一年来,设计施工单位对村内120户居民生活污水进行截污,使得排放水达到地表水要求;对黑臭水体采用生物、生态方法进行治理,构建起活水村循环体系、生态平衡体系。“举例说,水中的污染源虽然制造了污染,但也是生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我们通过种植莲藕,养殖螺蛙、鲢鱼等动植物,消纳污染源,达到净化效果,还可以发展相关产业,增加村民收入。”经过生态修复办法,去年经市环境监测站检测,村内的水质达到二类水标准。

治理是改变的第一步,要想长期发挥效益关键在于管护。据了解,按照以块为主,属地负责的原则,芜湖县在全市率先实行河长制,实行由县级领导担任河长,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河长,县直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推动水环境持续向好。

“今天的上水村在水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全面整治村内环境、绿化美化庭院及荒滩荒地,进一步彰显江南水乡的秀美,让上水村成为广大群众更加舒心、更加满意的美好家园。”陶辛镇党委领导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宣城小记者团: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品牌

“小记者跑两会”、“小记者艺术节”、“百优十佳评选”、“我和记者林共成长”……宣城小记者工作室从2013年1月成立至今,在市关工委、市教体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利用宣城日报社主流媒体优势,创新活...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