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顿教风月属陶塘

大江晚报 2016-09-04 00:00 大字

于湖竹枝词(其一)

黄钺(清)

升平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

一自归来堂没后,顿教风月属陶塘。

该诗是晚清一品大臣黄钺《于湖竹枝词》的第一首。黄钺《于湖竹枝词》几乎咏遍芜湖岁时风物、市井人情和城市变迁。有些胜迹在当时就已鲜为人知,严谨的黄钺便爬梳史料,亲为踏勘,详加考证,为后人解读或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譬如这一首“顿教风月属陶塘”,黄钺于诗后自注:“《四朝闻见录》:‘张,乌江人,寓居芜湖,捐己田百亩汇而为池。环种芙蕖杨柳,匾堂曰归去来。\’升平桥,即升仙桥,在城西。张中绍兴甲戌状元,故宅在焉。陶塘在其坊后半里,当即‘归来\’遗址。张旧有祠久废,乾隆庚戌,余请陈明府圣修重祀来佛亭旁。”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古迹志·镜湖》沿袭黄诗记载:“在赭山南,即陶塘。宋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为湖,环种杨柳芙蕖,为邑中风景最佳处。”

陶塘,乃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捐田所造,因崇仰东晋大隐士陶潜而取名陶塘,又因其父张祁曾置“归去来堂”于升平桥畔故宅,复建新堂于故宅半里之远的陶塘烟雨墩上。至于镜湖一名始称何时,不得而知。至黄钺年代,陶塘、镜湖二名称并用,黄更喜用陶塘一名。在我记事时,也是陶塘、镜湖名并用,老人多用陶塘名。至今我们这帮年纪的,还时不时就说起了陶塘。

“顿教风月属陶塘”诗可分两个段落理解。第一二起承句为一段,宛如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时间南宋,地点状元坊,主人公张孝祥。第三句话题一转,通过转而交代与主人公相关的另一地点,即设于陶塘的归去来堂,告诉人们:当年的寓居故宅状元坊和“坊后半里”归去来堂,同为“邑中风景最佳处”,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人文风景一一湮没,如今的陶塘便独占风光了。

黄钺写下这首诗的心情是复杂的。他在结句之所以深情赞颂陶塘美景,那是因为当年的陶塘及其周边,早已是观光游览和休闲居住好去处,许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在陶塘周边建有私家花园或亭阁,较有规模的如来佛亭、澹人居、一房山、希右园、龙家园、长春园、左园、陈园、洪园、戴园、琴余别馆、学圃草堂、留春小舫等。黄钺曾言:“因念沿湖以南六十年前池馆各有主名,改易分合,遂迷其踪,询之居人,多不能举其名,爰即向所亲历者各为一诗,以告来者。”于是,黄钺除了写有《于湖竹枝词》五十首,还写了《湖上新葺小园杂诗十首》等,《题陈默斋留春小舫》更对陶塘历史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可谓之古陶塘简史。现今我们依稀可辨古陶塘四周原貌,真的要好好感谢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黄左田。

在赞颂陶塘美景的同时,黄钺也在哀叹许多胜景不复存在,尤其是张状元故宅。黄钺出生地即升平桥旧第,后人虽曾在状元坊旧址建有张孝祥祠,至黄钺那时也因年久而荒废。出于对张孝祥的崇拜,更出于对家乡人文胜景的关爱,黄钺请县令新修张祠于来佛亭东澹人居故址。澹人居故址位于今烟雨墩之上,来佛亭和张祠也早已先后湮没,细心人还可通过如今烟雨墩一方字迹漫漶的石碑发现,这正是陈县令祭祀张状元的文章。

今人我们又该如何缅怀黄钺,缅怀张孝祥,及至缅怀陶渊明,在这一片浮躁中不失去自我,我想还是褪却镜湖表面那层似明非明的障碍,还以千年陶塘那烟雨、那风月……

张双柱

新闻推荐

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古城老街井巷,是条刻记浓郁乡土文化故事的老街巷。   &n

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古城老街井巷,是条刻记浓郁乡土文化故事的老街巷。据清乾隆十八年《芜湖县志》记载,在这条街巷中部,有口名曰“涌泉井”的古井。至民国,这口古井尚存,老街井巷,或因此典故而得名...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顿教风月属陶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