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宋文星灿芜湖

大江晚报 2016-08-21 00:00 大字

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那是一个巨腕云集的年代,那是芜湖文化史上涌动的一次大洪峰。在北宋神宗时期短短的二十余年间,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里有四位到过芜湖,黄庭坚、张耒、晁补之,苏门四学士里有三位到过芜湖,苏轼的儿子苏迈、苏过,他的朋友陈慥、李之仪、米芾、贺铸等人,都先后往来芜湖,并在芜湖流连歌咏,留下了文化大师们的名篇佳作。总之,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年代。

文化是需要培育和传承的。就像今天的芜湖,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厚积薄发,迸发出来的姹紫嫣红一样。那时的芜湖,有鱼米之富,得舟楫之利,有繁昌窑工业基地,做过南唐王朝的京畿之地,又经过北宋王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是“楼台森列、烟火万家”了,自然也是商贾云集、舟车辐辏,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过客。

文化的发达,当然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社会环境。别小看了那个时常被辽、金、西夏和南方的越南等周边小国家欺负的宋朝,在当年的世界可是GDP第一。著名学者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就是说宋朝是中华文化的巅峰。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也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北宋皇帝对文人特别宽容,很少有因言获罪的,被杀的更是没有。当年苏轼犯“乌台诗案”,一帮小人上纲上线,在苏轼的诗句里鸡蛋里挑骨头,欲置苏轼于死地时,连和他政见不合的、已退居江宁的宰相王安石也上书搭救,“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

社会环境如此,得风气之先的芜湖自然也是文人骚客聚集。首先是芜湖本土走出来的两位有全国影响的诗人郭祥正和韦许。别看这两个人今天没什么名气,当年他们也是文坛大腕,结交的都是苏轼兄弟这样的大文豪。郭祥正,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著有《青山集》30卷。郭祥正的身世还有点神秘色彩,根据《宋史》记载,他是唐朝的著名诗人李白转世而来,连当时的著名诗人梅尧臣看了他的诗惊叹道,“天才如此,真太白后生也”!可见郭祥正诗歌的功力与魅力。

另一个诗人韦许,字深道,自号芜阴居士。据老《芜湖县志》,韦许是李之仪的学生,筑有“独乐堂”,黄庭坚兄弟、苏轼父子,往来芜湖,皆与共晨夕。韦许原字邦任,后来改字深道,还是黄庭坚亲自取的,可见他们感情之深。韦许喜欢结交名士,很多人对贬谪官员唯恐避之而不及,韦许对这些人却笑脸相迎、青眼相看,如给贬官的黄庭坚等人不仅让他们有房住,还提供大笔生活费。后来,南宋高宗皇帝破格给韦许封官,有人觉得韦许没有做官的资格,高宗说,“当今谁知有元祐人如韦许者,可以常人比哉”?就是说,在皇帝心里,韦许是饱经风霜、硕果仅存的元祐党人,不是常人能比的。不过韦许早已看淡世间名利富贵,并没有接受皇帝给他发的乌纱帽。有这样两个特立独行的芜湖文人,自然让全国各地的文士墨客闻风而来,雅集宴会,让芜湖成为当时一个全国性文化中心。

这里,我顺便说几句。如有的学者因为清朝芜湖诗人黄钺的诗句,“当日到官才九日,未应便起读书台”,就认为黄庭坚在担任太平知州时不可能在赭山滴翠轩读书。其实黄钺只是质疑读书台不是黄庭坚盖的,九天盖不了读书台,但不等于他不能到赭山上读书吟诗。因为芜湖黄庭坚有韦许、郭祥正这样的好友,他的家小曾经寓居芜湖,黄庭坚对芜湖有特殊感情很正常,毕竟是第三故乡啊。赭山上僧院众多,黄庭坚来此读书是很方便的。我们看不少古籍都知道,甚至《倩女幽魂》这样的电影也可以看到,古代读书人有旅游甚至静心攻读时住在僧院的习惯。滴翠轩只不过因为暂住了黄庭坚这样的大文豪,才成为芜湖的一处怀古佳地,成就了一段文化佳话。

在梳理一个个北宋文化大师的时候,我对当年的芜湖真有艳羡的感觉,和大师们的对话其实也是提升自己的过程啊。我也期待着芜湖有一天,能有更多的本土文化大师出现,让后人也艳羡我们这个年代,这个星光灿烂、如梦如幻的年代。

徐春芳

新闻推荐

10辆“违法王”已查获两辆

本报讯市交警支队日前通过本报发布全市辆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机动车,其中皖BB小型轿车有多达项违法记录未处理。为此交警支队鼓励市民举报,一经查实,对举报者将给予元现金的奖励。经市民举报,截至目...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北宋文星灿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