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舞台搭建在希望的田野上芜湖县黄梅戏剧团:

芜湖日报 2013-05-23 20:27 大字

图为5月20日,位于花桥镇的演出现场。记者 吴安亚 摄

□本报记者 付君兰

芜湖县老观村村委会搬了新址,让村民尽快熟悉新村部成当务之急。但村里既没贴告示也没用大喇叭,而是请来了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在村前广场上“送戏下乡”。

下午一点半,《杨门女将》开场,数百条长条凳坐得满满当当,村民个个翘首聚精会神。72岁的老黄梅戏迷汪伟玉坐在前排跟着念叨,4场演出中,他场场不落。

这样的“热度”,对于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团长曹帮萍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江、浙、皖一带的许多村镇,她的剧团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被称为“草根明星剧团”。

“船小好调头”“草根院团”出精品

1989年,芜湖县黄梅戏剧团还是地地道道的“草台班子”,穿插于各个剧场,为一台演出费劲心思。

“民营文化企业不受编制、人员性质等限制,按照市场的脉搏,机制体制灵活多变。”曹帮萍告诉记者,20多年市场打拼成长至今的原因是,剧团一直把脉市场激发动力。如今它已经发展为固定资产300余万元,年演出500余场,演出收入200多万元的民营剧团,外地的一些乡镇抢着前来签订演出合同。

2010年6月,芜湖县黄梅戏剧团代表安徽参加“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成为剧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次进京展演,各级政府先后奖励资金共80万元,不仅扭亏为赢,也坚定了剧团“高质量、出精品”决心。2012年10月,在安庆举办的全省民营戏剧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现代戏《江姐》作为闭幕式祝贺演出引起轰动,并荣获“特别演出奖”。

扎根农村 小舞台闯出大市场

在演出后台,演员们上妆、换装,忙忙碌碌。据介绍,这些演员刚从浙江回来,没顾上休息,立即就投入到老观村“送戏下乡”中。芜湖县黄梅戏剧团演出市场分布很广,遍布浙、皖、苏、豫等地的城镇乡村,每年演员从年初二出门演出,10个月都在外奔波,年均服务观众百万人次。同时,剧团也承担芜湖县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的任务。

戏剧在农村一直有很大市场,也是各种剧团抢滩的宝地。相对地方专业剧团,曹帮萍表示,民营剧团的主要优势是更“接地气”,能够根据老百姓的喜恶来调整剧目和管理。2008年,针对传统戏剧多为文戏,节奏缓慢等问题,剧团在原有数十台“适销对路”优秀剧目的基础上,排出了《雁门关》《杨门女将》等武戏,这些武戏动作干净利落,很快调动观众的情绪,赢得喝彩。

多年来,芜湖县黄梅戏剧团走街串巷,流动演出,留下很多感人的故事。2003年,曹帮萍在高淳县杨家头露天演出《辕门斩子》,刚演到第四场,天忽然下雨,但台下的观众没有一个愿意离开,眼看雨越下越大,曹帮萍提出停下来让观众回家,明天再演。可雨中虔诚的万余名戏迷,一致要求他们继续演。观众的情绪感染了演员,他们认真地把后面的戏演好,让所有观众都满意。

新闻推荐

机械播撒油菜获高产

5月25日,芜湖县香...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