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弋江区委书记张志宏访谈
南瑞新城安置区许萍 摄
责任编辑杨友艺
沃尔玛超市
高教园区
建设中的高新区 胡小燕 摄
“高”和“新”是今天的弋江区最显著的标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是集两张标签于一身、集两项优势之大成的城区名片。在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区长奚南山看来,高新区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其根本正在于弋江区对“高”“新”理念的深入贯彻。
奚区长:今年1月,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从全国70多个申报集群中脱颖而出,被科技部列入首批4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产业集群。今年3月,高新区被国家工信部列为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月,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被省发改委列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十年磨一剑,从省级开发区到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抓手,在全国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中谋求跨越和赶超。
如今的高新区已形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四大主导产业,各有自己的龙头企业及大规模项目支撑。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是园区首位产业,以奇瑞新能源汽车、集瑞联合重工、中集瑞江、大陆电子等为龙头,带动60多家汽车整车及管件零部件企业,年营业收入100多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以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公司和工程公司、科瑞克节能环保材料公司等为龙头,形成余热发电、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设备、新型环保材料等节能环保企业的集聚,年营业收入160多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以华东光电、中航华东光电、长信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形成特种显示器件、触摸屏、光电子元件等产业聚集,年营业收入30多亿元。服务外包产业是我们的新兴产业,目前一期建成的3.5万平方米服务外包园已进驻59家企业,二期56.3万平方米的四幢新大楼业已封顶,并委托了业内有名的美国比茨·普尔什公司进行投资管理。
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能够做大做强,从根本上说,得益于其高、新的产业特质。依托全市高校中九占其八的高教园区,我们不断加强与国内高校界的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如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与复旦、浙大、川大、工大等8所高校设立成果转移中心,与上海交大合作设立产学研一体的智能电网研究院等。而对企业自身而言,高和新则意味着要成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即便是那些起步之初、规模有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我们也一以贯之地采取“科技+资本+产业”的思路,要求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发明专利,经过3-5年的培育要有望上市,并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除了强大的科研后盾,我们还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为企业提供政策、金融服务——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搜集、项目申报、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一揽子服务,使企业专注于发展,心无旁骛;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科技孵化器,充分发挥了高新区与高教园区相结合的优势;大力打造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平台,发展科技型高技术服务业;设立汽车电子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聚集整合园区内优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高新区与高教园区相结合的优势,打造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孵化器,为大学生和自主创业人才提供平台;此外,我们还围绕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分别设立了四只相应的基金,助力产业发展。
今年7月,高新区被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国家级开发区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利用试点。以此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实现腾笼换鸟,加快企业转型,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土地开发投资强度和效益。我们结合全市“百千亿元企业”培育工程,对企业的增长潜力进行仔细评估,并鼓励企业自己进行规划、制定目标,一企一策进行扶持,区领导都有自己的联系企业,定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对园区内企业进行了调研和整合,将一些与国家政策、产业导向相悖的企业“腾”出核心区,“换”来更多高科技企业。
本报记者 赵云涛
这是一座崛起的滨江新城,激情超越,演绎人文与科技的辉煌;这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投资热土,融智聚商,闪耀中部城市的经济版图;这是一张生态和谐的城市名片,半城山水,凝聚民富区强的光荣梦想!白马巍巍,两江潮涌,在中部崛起的浩浩长歌里,弋江人挥洒豪迈,气势磅礴地展开时代宏图!
记者:请张书记简单介绍一下弋江区的历史和特点。
张书记:在2006年区划调整前,今天的弋江区就是以前的老马塘区,当时面积仅56平方公里。区划调整后,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入,才有了今天178平方公里的弋江区。弋江区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谓高,一谓新——“高”指的是全市高校九占其八、在校生人数超过10万人的高教园区;“新”指的是说我区核心区内6.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省的市辖区中,像弋江区这样同时拥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的仅此一家,因此我们的特点和优势还是很鲜明的。而根据全市未来规划,高新区拓展区全部发展起来后,整个弋江区将与高新区实现产城一体,两大优势也就合二为一了。
记者:区划调整以来,弋江区取得了哪些长足发展?
张书记:“十年磨一剑”,城南在最近十年时间的发展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可以说是全市“十五”到“十一五”期间城市化速度最快的一片区域。2011年我区的财政收入达到21亿元,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远超全市7000美元的水平,位列全市第一。GDP的总量是219亿元,在全市排第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实施以后,省政府开始对市辖区经济指标进行考核,我区在全省跻身前六,保持在第一方阵。
记者: “十一五”期间,弋江区城市化率提升迅速,人均GDP领跑全市,作为区委书记,您有哪些直观感受?总结出了哪些发展经验?
张书记:从老马塘到新弋江,发展最快的就是“十一五”的五年时间。在一些老芜湖人的观念里,马塘区基本上只有利民路这一条像样的马路,过了中山桥就算是城郊。“路不平,灯不明”,就是到了马塘了。“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城南一栋房”,就是城南当时发展窘境的真实写照。
2006年区划调整以来,我区确定了“一二三”的发展思路——“一个中心”就是项目建设;“两个重点”就是招商引资、拆迁拆违两手抓;“三个目标”就是打造工业强区、文化新区,实现三产兴区。弋江区刚刚区划调整的那段时期,全区同时开工在建项目的数量一度能占到全市的半壁江山,成为当时最红火的建设热土。然而项目建设只是起步,发展要有后劲,还要靠招商。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驻点招商,近20个招商小组在沿海一带驻点寻找项目,在全区形成了良好的招商氛围。过去几年中,我区招商引资的项目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排在全市前列,招商引资考核连续几年领跑全市,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项目基础。
在城市建设方面,我区拆迁拆违工作力度空前。过去的五到十年间,弋江区可以说是全市城市化进程提速的一个样板。从2007年开始,我区每年拆迁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长江、青弋江沿岸的棚户区、老旧居民区和一些老企业厂房,都在那段时间拆除一空,旧貌换新颜。与庞大的拆迁量相对应的,我区在建安置房数量也占到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很多居民搬进了宽敞整洁的安置小区。现在来看,我区抓住了“十一五”的宝贵发展机遇,为三个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 能否请张书记为我们描绘一下弋江区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蓝图?
张书记: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区今年主要采取稳中求进的思路,目前各项工作处在调整期,各项经济指标的增幅可能有所放缓,但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去年我区财政收入21亿元,今年大概会增长2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区的发展目标可以用三个数字来概括——“12”“46”“8”。即到“十二五”末,我区工业销售收入将达1200亿元;GDP达到460亿元;而“8”指的则是全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8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在发展当中来解决问题。二要坚持民生为先,老马塘新弋江发展很快,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但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富民,提升群众满意度。以安置房建设为例,我区规划建设的安置房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一,质量要求与商品房相媲美,有调查显示,我区建设的安置房单位面积含钢量超过普通商品房5公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住在弋江的幸福感。三要维持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些矛盾,如何解决矛盾则要依靠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们不断将管理重心下移,注重社区建设,要求公安、法官在社区建立联系点,了解基层社情民意,变被动听诉为主动服务,重点开展矛盾排查化解、指导人民调解组织、进行法制宣传等工作;始终保持“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双联系,坚持每月一调度,努力构建干群关系新局面。
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弋江区政府区长奚南山访谈
新闻推荐
这里有“天然氧吧”美誉的和平生态公园;有芜湖十景之一的“陶辛水韵”;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园区和国家三A级风景区怡龙生态园——这就是芜湖县。该县不仅拥有...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