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志愿服务走进城市书房 镜湖之畔品“红楼”
《红楼梦》位列四大名著之首,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一本《红楼梦》,不知引来多少人的狂热,也延伸出了一个学派——“红学”。3月12日,一场“红学”主题的文化公益讲座在芜湖城市书房镜湖书苑举办。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芜湖“红学”专家丁以华娓娓道来,带领读者们从不同角度赏析红楼、品味经典。
谈《红楼梦》与芜湖的关系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国没有哪部著作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丁以华酷爱中国古典文学,潜心研究《红楼梦》数十载。在他看来,只要有阅读能力的中国人,就不可不读《红楼梦》。“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每个人眼里就有一部别样的《红楼梦》,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尽管各人的兴趣点有所不同,研究的方向也有所不同,但都能从《红楼梦》中体味到各自的乐趣。”
作为本土“红学”专家,丁以华在讲座中特别提到了“红学”与芜湖的“交集”。一是曹家在芜湖置田产一百余亩;二在《红楼梦》众多评点者中,世居芜湖的黄小田无疑是其中极为著名的,他也是《红楼梦》自传说的鼻祖;三是《红楼梦》使用大量的江淮方言,如“韶刀”“困觉”“落脱”等,这些方言至今在芜湖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四是中国红学会首任会长吴组缃曾就读于芜湖五中。
近代的“红学”探索,可谓争议不断,众说纷纭。“脂砚斋何人?芹系谁子?续书作者何人?这些都是‘红学’研究尚存的‘死结’,若不解开这些‘死结’,‘红学’研究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丁以华介绍,在长期研读以及深入思考中,他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相继发表近百万字文章。讲座现场,他向听众们详细说起《脂砚斋母亲说》一文旨在解决脂砚斋的身份问题、《论荣国府通曹》一文明确界定作者的家世问题等等,以严谨的学术思考为红楼爱好者们“释疑”。
记者了解到,丁以华曾多次参加全国“红学”研讨会,《论荣国府通曹》《试解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白首双星新析》等论文受到海内外“红学”专家高度关注。其著作《探秘〈红楼梦〉》一书于2015年8月出版,第二部专著《再探〈红楼梦〉》有望近期付梓。
传统经典带来的现实思考
“《红楼梦》作为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是祖先留给子孙后代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丁以华认为,《红楼梦》包罗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曹雪芹对时代、社会、人生有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见地,其阐释的哲理更有现实意义,能引发读者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讲座中,丁以华择取了《红楼梦》中若干个对联和诗句进行深入解析,阐释其现实教育意义——“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意在淡泊名利是福,贪婪成性是祸;“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人生大学堂,每个人只有投身社会,经过长期基层历练,才能增强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的本领;“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一个国家若有像王熙凤那样的实干家,事务治理就会顺顺当当……
“我曾在自序中写下这么一小段文字:‘国兴文学兴,国强文化强’,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才能为‘中国梦’提供极其丰富的精神滋养。”丁以华认为,《红楼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见证,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年轻人要从这部经典中汲取营养、增长才干、充实自己。“当前,芜湖创新推出‘共读计划’,每个人都应响应号召,捧起书本,阅读能让每个人提振精气神。”
讲座结束,丁以华还向读者们赠送了著作《探秘〈红楼梦〉》一书。“之前看红楼梦,书总是看不进去,只是看了开头就终止了。这次听了丁老师的精彩解说,感受到这部作品的伟大,又重新燃起了我阅读的渴望。”一位读者听完讲座后表示。
本次讲座是芜湖市文联文艺志愿者走进城市书房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2022年度首场文艺志愿服务讲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未来,协会还将以书房作为活动基地,精心策划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将芜湖书房打造成更好的“文化体验空间”,助力书房成为芜湖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需求。
□ 记者 康丽/文戴卿/摄
新闻推荐
3月14日,芜湖市湾沚区、鸠江区开展区域核酸检测,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图为鸠江区万春街道核酸检测采样点,市民正有序排队...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