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苜蓿头

大江晚报 2021-03-05 01:02 大字

有青,日子总是有亮色。

儿子出远门读书去了,在他卧室一本书页里,我发现了他做的一枚三叶草植物标本,肥嘟嘟的叶子青着,旁边写着同样三个肥嘟嘟的字“幸运草”和一个感叹号,估计是他小学三四年级时候的手迹。想必眼下陌上已是百草蕤葳,万物繁盛。

春天的草坡野地上,只要附身去寻,就能看到一窝窝的野生三叶草,顶着三片碧叶,雅得精神抖擞,像一群小娃娃挤挤闹闹,这便是苜蓿草。

苜蓿草是豆科类植物,据说有60多种,母亲说有一种叫苜蓿头的能炒着吃,是叶片翠绿光净不生毛的那种,在田间地头采摘时还得细细辨认。我亲近苜蓿草的更实际的原因是喜吃苜蓿头,它是我见过的茎最细的野菜。

那年深冬,我去张家港,这座无比清洁的城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它的干净,而是宴席上一盆“草头螺蛳”,就是用苜蓿头的嫩茎叶与螺蛳肉做成半汤的菜,味极鲜美。我以前从没见过这种吃法,何况是在深冬。这“草头”就是苜蓿头。在芜湖,只有春天才能吃到苜蓿头,那是品春野菜。后来在超市见到它大量放在四方浅木盒子里,上面写着“草头”,原来浙江、上海一带称它为“草头”。这名子倒是直白而淡雅,比野生的肥嫩些,一看便是培植的,在超市露面就很自然了。野生的苜蓿头疲瘦、叶硬、茎挺,外加风尘仆仆。

苜蓿草味甘、淡,性凉,清热利湿。原产自伊朗,作为绿肥引入我国,后成为古老的蔬菜之一。据宋代《山家清供》记载:“开元中,东宫官僚清淡,薛令之为左庶子,以诗自掉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栏杆。饭涩匙难滑,羹稀箸易宽。以此谋朝夕,何由保岁寒。’上幸东宫,因题其旁曰‘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之句。令之皇恐归……”可见,苜蓿头在唐代时已入宫廷菜谱,以清素为人道,也应了当时清淡官风。

清代后期,苜蓿头出现于上海菜馆,百年盛名不衰。苜蓿头成菜色泽碧绿、柔软鲜嫩,城里没多少解腻的菜肴,滚滚红尘满眼眩目,荤的还没顾全,谁还在意素的,低眉吃一口苜蓿头,对我来说不是难事,更多的人没这个清欢哦!

心里有青,总是想着素淡。我一边踏青,一边便能看到苜蓿头,忍不住蹲下身去摘,追着苜蓿草捡嫩头与嫩茎摘,无忧无扰,心淡淡的,手也不乱,人世的烦忧也就不成为烦忧了,一手掌能掐上一把细茎,细密密的,几乎纤尘不染,三五把就够份了。

苜蓿头是没有多少缩头的,你若以为那么细的茎入了油锅定是萎靡不堪,那你就错了,苜蓿头清炒时,细茎成了坚挺的绿丝,丝丝不乱,分外清明,鸡心的叶片也毫不含糊,不疲不皱,透新的青,几乎是原山原水,极有看相。一盘清扑扑的苜蓿头,起锅时加点糖,嚼头十足,甜香清爽。

苜蓿头是仲春时令野菜,再往后去些时日,随着暮春的脚步在收、初夏的跟进,苜蓿头也就老去,开出小黄花,风摇露沐随百草了。

那天奇怪,我在菜场的一个肉摊上,见一竹篮装着大半篮苜蓿头,叶大茎肥,放在一堆白肉的旁边,羞于见人的样子,是那种顺带卖的,我惊喜之余全买下,季节不分明,荤素搭上手,真不知道肉这样的大荤与这种极素的苜蓿头是怎么能靠在一起的,想来好笑。陆游云“苜蓿堆盘莫笑贫”,人家定以为买不起肉,抱着一团草,不禁笑起自己。突然想起苏老夫子一句诗:“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靠得上吗?似乎无关却有关。

朱晓云 文 田琦 郑远 摄

本文选自《路过诗经》

新闻推荐

金安小区临街1栋“国有土地性质”变更 为何历时10年“一波三折”

金安小区临街7层楼房这两年,已经年近7旬的刘先生,为自己位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安小区一套房子不动产权证上国土使用权证...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