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 迎宾阁

芜湖日报 2020-08-24 03:13 大字

对于芜湖人而言,位于镜湖之畔的迎宾阁,可谓妇孺皆知。

儿时,家住花津桥,离迎宾阁很近。出了巷子,沿着二街朝前走不了多远路,右拐穿过民生路,从老体育场出来,就看见小镜湖了。再顺着小镜湖一直朝前走一段路,“迎宾阁”就到了。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当时那里还没有“迎宾阁”这一说法。那里只是一个四面环水杂草丛生的荒岛,上面没有任何“建筑”,根本无人问津。

那时候,我们这些调皮鬼,在小镜湖游泳,经常私下蹚水爬上去玩耍,见到的是一片荒凉恐怖的景象。后来这里建成了风景独特的“园林”,正式取名“迎宾阁”。如今的90后00后,即使从小在芜湖长大的,多不知晓迎宾阁故事。

迎宾阁置身风景秀丽小镜湖,位于毗邻消防大队小镜湖拐角一个小岛上,是一幢两层小楼,典型仿古园林建筑,掩映在繁茂的绿树丛中,从石拱桥步入小岛,但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四周湖水环抱,与老镜湖餐厅隔水相望,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给美丽的小镜湖锦上添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迎宾阁是我们这些“60后老芜湖”经常光顾的场所。迎宾阁一楼可供游客读书休闲,品茶抽烟,谈天说地,有点像苏州的茶楼;二楼是艺术展览大厅,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书画展,一楼客人看书时间长了,感到疲乏了,可以去楼上欣赏一些感兴趣的书画作品。

室外空间更大一些:有的选一个僻静处打太极拳,有的找一个靠近湖边的石凳坐下来背书,有的沿岛上蜿蜒曲折的林荫小道悠闲散步……这里不但环境优美,而且周边安静,适合读书休闲怡情养性。

许多人只要来过一次,就喜欢上了这里。已故原《大江晚报》总编韦月先生,有一次在群里,看到一位网友发的迎宾阁老照片,就十分感慨地留言:“年轻时有采访任务,在这里赶过稿,十分出活(工作效率很高的意思)……”我深有同感。据我所知:许多老芜湖的学生、老师、记者、作家、医生等各行各业人士都来此做过自己的“功课”……他(她)们在这里邂逅交流,相互切磋,由陌生到相识,由相识成为知音,一起享受过迎宾阁茶香书香花香,留下一段青春慢时光。

初中毕业后,我进工厂当了一名工人,正逢社会流行一股“文凭热”。我不甘落后,一心想改变现状。我能像许多无缘高考的年轻人一样,备战成人高考。

当时,家住一个有八九户的人家院子里,大杂院里纷乱嘈杂,无法静读。我便带着面包挎着书包,整天泡在迎宾阁,记得那时进入迎宾阁,花一毛钱买一张门票,到一楼大厅,整个大厅里,都摆满了桌子和凳子,花五角钱泡一杯茶,拎一个水瓶,然后,就可以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书复习了,一呆就是一整天,效率非常高。

有一次,我正聚精会神看书复习,临近午时,饥肠辘辘,远远就看见一个熟悉的人影,双手端着一个搪瓷碗,径直朝我走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马路对面安装公司的一位老同学,在食堂打了热腾腾的饭菜,特意来给我送饭的,一碗白米饭上盖着满满的青菜和炒肉丝,这碗普通饭菜,却是记忆中一生吃得最香的一顿“美味”……老同学送来的一碗饭菜,不仅一饱口福,而且更是一种精神食粮,给我增添了无穷信心和力量。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考取了夜大,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时光流逝,时过境迁,当年与迎宾阁隔水相望的老镜湖餐厅、安装公司大楼早已不见踪影。三十多年过去了,从曾经追求理想的小伙子,变成了历经艰辛双鬓斑白的中年人,我们也曾年轻过、拼搏过、奋斗过,如今,虽“一事无成”,却成为没有留下遗憾的一代“过来人”。

迎宾阁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迎宾阁

新闻推荐

专场招聘助退捕渔民端上新“饭碗”

本报讯(记者赵丹丹通讯员梁峰)8月19日,鸠江区人社局举办退捕渔民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以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工作,让退捕渔民...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