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安定
连日来,受洪水威胁的群众,被及时转移到安全场所,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些安置点内,因为有充足的保障和细致的服务,群众们吃住不愁、平安顺心。“岁月静好”的背后,是因为有前方默默的守护。近日,记者走进鸠江区沈巷镇大蒋村沿路小学,探访群众在安置点内的生活情况。
陈兴祝和黄罗自然村位于沈巷镇大蒋村东部,紧邻长江且地势较低。随着长江水位进一步上涨,为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7月11日上午,沈巷镇决定对受影响的村民进行疏导撤离,在当地黄山寺学校和大蒋村沿路小学设置了两个安置点。截至7月16日上午,共有百余名群众转移到安置点。
64岁的王丽兰是陈兴祝村村民,她家的房子就在圩埂下面,眼前就是滔滔江水。这些天江水涨势之快,让久居水边的王丽兰都感到害怕。当地的工作人员说,夜里他们拿着手电筒站在居民家楼上,眼前同一水平面上是高涨的江面,让人看得心慌。江水逼近家门口,危险随时可能降临,在政府劝导村民进行撤离时,王丽兰和老伴行动迅速,他们带着孙子住进大蒋村沿路小学安置点,这才放下一颗心来。与她一道来的老者们都说,今年的水快赶上他们印象中最大的那场水了,但几十年过去,同样是洪水猛兽,如今的老人们却不再慌张和害怕,而是有了妥妥的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政府会管”。
在村民入住安置点之前,当地政府做了充足的准备,对这一所小学校园进行集中清扫和消毒,安排专人对电线电路、附属设施进行安全排查,确保不留安全隐患。7月14日,记者在安置点看到,6间教室被布置成宿舍,门窗上都挂上了防蚊纱帘,一张张折叠床整齐排放。为了防止老人从床上跌落,工作人员还将床拼在一起。为解决安置群众洗澡难的问题,安置点紧急安装了两台热水器,并对淋浴间进行改造。此次转移群众中,老人较多,为保障他们的健康,当地政府还安排镇中心卫生院的医生、护士24小时驻点提供医疗服务。医务室里,氧气包、常备药一应俱全,医护人员对有高血压病史的老人每天早、晚测量两次血压。
怕老人们闲着着急,安置点还配备了几台收音机,每天播放黄梅戏给老人听。这些村里的老邻居坐在一起,聊着天,听着戏,脸上多了笑容,暂时卸下了心里的担心和忧虑。一旁的教室里,几位跟随长辈转移至此的留守儿童,正在志愿者的辅导下做着暑假作业,几个孩子住在一起有了伴儿,做起作业、玩耍起来都格外有劲儿。“很多老人跟我们说,有志愿者帮他们教育孩子,可省心了。”镇政府妇联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他们还将招募一些志愿者,教授孩子们绘画、棋艺等兴趣特长,丰富他们在安置点的生活。
当天上午十点多,沈巷镇一家餐饮店店主强月红开着车子,送来了70份爱心“外卖”——面疙瘩汤。原来,安置点里有些老人习惯起早,早饭吃得很早,强月红便想到在午餐前,给他们每人送一碗疙瘩汤垫垫肚子。这些汤她花了两个小时才做好,并亲自送往镇上的安置点,过段时间天热一些,她还准备为大家做绿豆汤。在这儿,老人们吃喝不用自己动手,一日三餐也是镇上几家定点餐饮企业送来荤素搭配的盒饭,政府还安排相关部门对每次送餐留样进行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4年前,我们也因为大水被转移过,安置在镇上一所中心学校,跟上一次比,今年这里的条件更好了,我们不用爬楼,洗澡方便,吃得也很好,这都得感谢政府对我们的照顾。”在村民们心中,安置点生活方便、舒适,大家在一起多了份守望相助的力量,在这里他们可以安心等待洪水退去,重回家园。
记者 康丽 文 陈洁 摄
新闻推荐
暮色降临,开始了第一轮的夜巡堤埂。深入各个角落巡查问题将每次巡逻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7月15日19点30分,暮色降临,横跨...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