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浮雕造梦 复活城市记忆

大江晚报 2020-04-18 01:27 大字

纸艺对很多人来说仅仅停留在小学手工课的记忆里,早被封存。芜湖纸艺达人陈敬华却拾起这门技艺,将纸艺作为载体,在切、剪、折、卷、叠、粘中得趣,以纸浮雕造梦。这个梦颇大,《清明上河图》《江南旧梦》以及记忆中的芜湖旧貌、城市新姿,都被他用纸浮雕的形式“玩”出来了。

用纸雕造出一幅《清明上河图》

陈敬华沉浸于创作纸浮雕新作《江南旧梦》人物刻画已两个多月了,疫情下,他一直在动手制作中。上百个分寸大小的纸浮雕民国西洋范的时尚人物、各色街头的角色尽数躺在工作台上,一个繁华市井的江南风情图逐渐清晰起来。

这是陈敬华继完成上一幅大型纸浮雕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后,又一次尝试大型浮雕长卷创作。

“纸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比如平面剪纸、立体的折纸、戏曲人物纸扎等都有悠久的民间基础,但纸艺浅浮雕却是近年来国内新兴起的艺术门类,是剪影、纸雕塑、实用纸艺结合的产物。”从小就对各种“手工”感兴趣的陈敬华近十年来因一次偶然开始痴迷纸艺创作。

“纸艺浮雕创作,并不是一门容易上手的艺术。以纸为素材,使用刀具塑型,结合绘画及雕塑之美,较平面艺术,多了立体发展的空间,产生有趣的光影变化。”陈敬华说正是这种难得的“有趣”,使他开启了长达14年的纸浮雕摸索,并逐渐熟练了切、剪、折、卷、叠、粘等纸艺技法。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有艺术家创作过石刻版《清明上河图》,也有人创作过泥塑版的《清明上河图》,所以我想挑战一下用纸艺浅浮雕的形式创作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陈敬华坦言创作的初衷。

《清明上河图》原作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达580多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要用纸浮雕表现出这些人物,而且要个个形神兼备、毫纤俱现、富有情趣,其难度可想而知。陈敬华将一个一个人物勾画、描摹,再剪出轮廓,层层托底,用镊子折卷边缘,人物渐渐立体生动起来。制作好单个人物,再一个个安排进画面。裁剪、补白、晕色,为了这个作品完全符合原作的戏剧性、构图疏密关系、节奏和韵律感,陈敬华运用了拆分、弯折、堆叠等各种技法来表现层次感。“只要灵感来了,就算是夜里3点也要从床上爬起来。”陈敬华说。

9个月,他造出了一幅5.28米长的纸浮雕版《清明上河图》。

他用纸浮雕留住城市记忆

不局限于纸艺,陈敬华喜欢的艺术形式颇为广泛:喜欢舞蹈,上世纪90年代,他曾担任芜湖市舞蹈家协会理事;喜欢乐器,他是文化馆管乐队的中号手。这些艺术爱好,虽与纸艺创作没有直接联系,但艺术审美是相通的,对纸艺艺术的表现都有启示作用。

作为一名“老芜湖”,陈敬华对家乡的历史风物有很深的感情。几乎他手中的每件纸艺作品都与这座城市的人文息息相关。如十里长街、寺码头、泗关街、老中山路;城市建设新貌标志性建筑滨江公园、芜湖大剧院、镜湖全景、小九华广场等等,这些景物都被陈敬华以纸浮雕的形式一一再现。

这些纸浮雕作品不同于平面的剪纸艺术,都是依据摄影作品为蓝本,将摄影图片中平面景观,采纸艺技法,表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看上去,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作品《十里长街》在市文化馆展览时,好多市民站在画面前久久不愿离去,都说立体的作品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再现了他们心中那个熟悉的长街。”其实,作为创作者,陈敬华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何尝不是带着让这个熟悉的城市记忆复活的美好愿景去的。很多摄影家朋友了解到陈敬华的创作意图,主动给他提供各种芜湖历史照片资料,丰富他的素材。

天道酬勤,陈敬华从事纸艺创作十余年,已有60余幅不同题材的纸艺作品先后在芜湖文化馆、芜湖各高校、省市艺术展中展出,并多次获奖。

如今,陈敬华以理想中的江南风情为原型,创作一个绮丽的长卷作品《江南旧梦》。而这些复活了的城市记忆,未来陈敬华想一并捐赠给市博物馆。在陈敬华的心里,纸浮雕是留住记忆的最好方式。

记者 王惠 姚和平 文 / 姚和平 摄

(长街历史资料照片由芜湖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提供)

新闻推荐

若要城市“不看海” 未雨绸缪做到细

本报讯今年主汛期已经临近,记者从4月15日召开的2020年全市城市排涝工作推进会上获悉,芜湖市市政部门通过精细入微的工作将...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