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海关
芜湖老海关位于十里江湾公园的北端,是一幢非常气派的欧式建筑。
这座老海关,亲历过无数兴衰事
这座芜湖人口中的“老海关”,今年整整一百岁了。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这个标志,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景观上,更是定格在历史的年轮之上。百年岁月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昙花一现,但它所经历的这一百年,却是我们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一百年。
芜湖海关是《中英烟台条约》直接的产物。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约定芜湖开埠,清光绪三年(1877)2月18日,芜湖海关建立,定为三等海关,同年4月1日正式开关。当时的芜湖海关专门征收轮船转运的进出口货物的税款,由英领事署总税务司管理关务,兼管港口、航政,代办邮政和气象等业务,还负责稽查鸦片走私。当时芜湖海关一直由外国人把持,但由于地方管理的需要,芜湖也设有由中国人任职的海关监督,但芜湖海关税务司对这个所谓的芜湖海关监督的指示经常拒不执行或拖延不办,因此,芜湖海关监督形同虚设。在这些监督中,有一个例外,他就是潘赞化。潘赞化(1885-1959),老同盟会会员,1912年担任芜湖海关监督时,不愿把关税上缴当时的财政部,而是汇给上海的同盟会。后来孙中山到芜湖巡视时,还亲自接见了潘赞化,赞扬了潘的义举。潘赞化在海关监督的任上结识了当时只有17岁的潘玉良,成就一段人间佳话。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潘赞化本人并没有在这座海关大楼里工作过,但正是他和前任海关监督李振标一起,划定了海关大楼新址的建造范围。等到海关建成之前,潘赞化就已经和潘玉良一起离开芜湖了。
老海关是芜湖近代史无法绕过的一座建筑
芜湖海关在建立之初并无专门办公楼房,只是在中江塔附近租了几间民房用做办公地,专征轮船装运的进出口货物税银。1993年《芜湖市志》记载,首任海关道为刘传缜,但芜湖海关的关务税务司管理、历任税务司则都是外国人,这些外国人掌握着当时芜湖海关人员的招募、调遣、晋升和撤换大权,英语为海关通用语言,由于海关大权控制在外国人手中,所以芜湖人又称海关为“洋关”。
1877年7月,海关以定价8000银元购得范罗、磨盘两山建造税务司署。可是,随着海关业务的不断扩大,原在中江塔附近的老办公处所很快就不够用了,1883年,将租界在沿江一带陶家沟以南的地块,拨给海关建造办公楼和海关码头。1916年在陶家沟以南轮船码头旁建成一组海关建筑群,历时3年方才建成,1919年7月14日正式迁入新址办公。包括:西面的关廨大楼,北面的理船厅办公室及货栈,偏南的外班洋员俱乐部,东面的三座西式建筑(分别为总巡洋员住室、副总巡洋员住室、洋验货员住室),还有足球场、水手和杂役住室。此外,从现存的老照片可知,当时还有芜湖海关未婚职员宿舍、已婚职员宿舍等。所有这些建筑,保留下来只有关廨大楼,也即俗称的老海关大楼。它坐东朝西,砖木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497.8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1.46平方米。主楼为两层楼房,通高19.55米。该楼三面有柱廊,面阔约21.97米,进深约22.66米。红砖墙,四坡顶铁皮屋面,有钟楼位于主楼中轴线上。钟楼之上有瞭望台。海关大楼檐部、腰部、砖柱、门窗罩等处有复杂的装饰线,钟楼与主楼一高一低,建筑造型生动而富有变化,是芜湖近现代西洋建筑的典型实例。在这座大楼建成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舟行长江之中,上至澛港,下至天门山,每次只要看见伫立在江畔的这座大楼的身影,船上的人就知道已经到芜湖了。
翻开中国近代史就可知道,当时中国的74个“约开口岸”中,芜湖与宜昌、温州、北海等地属比较晚的一批。一般认为,1876年开埠是芜湖近代建筑史的开端。相对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芜湖近代建筑的诞生不算最早的。即使相比同为长江口岸的汉口、镇江、九江等地,也晚了近20年。但由于芜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经济条件,其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到19世纪末已赶上镇江、九江等地,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仅次于上海和汉口的开放口岸。葛立三在《芜湖近代城市与建筑》一书中指出:“芜湖是继上海、厦门、广州等城市之后,第9个设立租界的城市,也是我国近代在1914年以前设立的46个主要海关中第16个设立海关的城市,由此可见芜湖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和外国列强对芜湖的‘重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芜湖近代建筑的发展在我国近代虽不算最早,但也可称为发展较早的城市。”
老海关,一块货真价实的“金字招牌”
在市档案馆珍藏有一份《芜湖关各项洋税征支表》,它详细记录了芜湖老海关自光绪三年(1877)二月十八日年至宣统二年(1910)八月二十七日的各项洋税收支情况,共计34页。由于该档案资料的连贯性比较好,系统地记载了芜湖海关自开关以来至清朝末年全部税收开支情况,数据真实可靠,因此对于研究中国海关史以及地方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市档案馆馆员张照军介绍,《芜湖关各项洋税征支表》每页主要记载新收和开除两项内容,其中新收项目相对较为固定,分别有洋商船只进出口正税、招商局船只进出口正税、洋商船只复进口半税、招商局轮船复进口半税等。而开除项目则比较复杂,有折耗银、税务司船钞、关用经费、同文馆船钞、上缴税务司、解部、解总理衙门、送内务府,还有开支京饷、滇饷、直隶军需等费用,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起,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英、德、俄、法四国还款项。比如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二十五日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一月二十七日结中,就有“英法俄德四国还款”一项57000两纹银。无怪当时流传着一句俗话:“海关钟楼上的时针每转动一圈,就有三千三百三十三两雪花银(折合银圆五千元)滚进税务司的口袋。”到了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物值达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所以说当年的芜湖海关,是一块货真价实的“金字招牌” ,当不为过。
1938年2月17日芜湖被日军侵占后,芜湖海关闭关,1946年6月正式裁撤,由南京海关兼管芜湖进出口贸易,原海关钟楼及办公用房划归当时的长江芜湖航道处使用。2004年10月,省政府公布老芜湖海关大楼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在建当时的滨江公园时,对海关大楼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老海关大楼现已成为十里江湾公园的一处非常吸引游客的地标性建筑,百年岁月静好,百年老海关,依然美丽。 记者 郭青 文/梅韬 摄
(本版老照片由市文物局提供)
新闻推荐
走进这里,洗尽一身疲惫江南人多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休闲方式,这其实是源于生活习惯。特别是深秋寒冬后,不少人喜欢...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