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交给读者

大江晚报 2019-11-08 14:39 大字

2019年国庆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24个国庆,也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国庆。往事回首,虽没有为国家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也把心交给了读者,将我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1995年10月,我怀着一颗热爱新闻的心考入芜湖日报社,成为《芜湖晚报》(后改为《大江晚报》)的一名小编辑。

小编难当,刚创刊的报纸小编更难当。我采编的“警事快讯”栏目要隔天见报,每期三篇。到公安部门采访时,人家根本不用正眼看你,坐冷板凳成家常便饭,软磨硬泡才混个脸熟,算是解决了“原料”来源问题。可“烹饪”又犯难了,每期三篇稿件的标题要求字数工整、音节押韵、内容贴切,天生愚笨的我竟然夜不能寐。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有许多标题真的是我在梦中获得的,半夜起床记下来,生怕第二天给忘了。

1996年4月15日,《芜湖晚报》第一次改版时推出“心心热线”栏目。“光棍”部室找谁“绣花”?这难倒了新闻部主任汪维明。他想来想去还是将任务交给了我,理由很简单:你的名字中有个女性化的“琼”字,非你莫属。我白天编版,只得晚上在家细读来信,通过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用大实话解答读者问题。这个栏目后来人气很旺,男女老少都喜欢跟我聊几句,有一位女孩甚至寄来玉照要与我成知己,吓得我赶紧亮出“爷们”的身份。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署名“秋水”的刑满释放人员,他因找不到工作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我一边推心置腹地劝说,一边为他找到工作,让“秋水”有了奔头。编辑虽苦,却也有甜头,我获得了由读者投票产生的“读者最喜爱的编辑”称号。

我做记者喜欢满大街跑,每月发稿名列前茅,大奖也拿了不少,却忘了看父亲留给我的纸条,以致于父亲让我陪他看病的愿望都没能实现,这件事虽以《父亲的纸条》被改编为诗情剧上了报庆晚会,但我却永远失去了父亲。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红巴巴的故事”。1999年1月5日,读者昌先生在所辖街道和居委会打结婚证明时被各收10块钱,他找我帮忙讨个说法。我立马采访并以《盖个红巴巴收十块钱》为题实录“对话”,同时采访芜湖市物价局,导致责任单位被退回违法所得款350元,还被罚款500元,于是有了《〈盖个红巴巴收十块钱〉有下文》。自感丢脸的被罚单位领导来到报社,以“一级组织”的名义,指责记者“不厚道”“缺德”,甚至要拖记者到外面“单排”,被同事拦住后又扬言“你等着,过几天找人揍你”。

当天晚上,我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妻子。她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把女儿叫到身边告诉她:“以后别人问你爸爸叫什么名字时,你可千万不要说叫石琼。”说话间,我看到妻子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家人虽然为我担心,但我必须追踪下去,于是《感谢物价舆论为他讨回公道》见报。

没想到,此事引起芜湖日报社副总编辑、《大江晚报》总编辑顾伟明的高度重视,他以“韦月”笔名在头版发表《有人上门威胁要打记者》的言论,《编读沙龙》也编发一组读者来信声援。这又引起时任中共芜湖市委书记刘伟的关注,他在当天《大江晚报》头版上亲笔批示:“记者的人身安全要依法保护,对记者和新闻媒体的批评曝光要正确对待,有则改之,不能有错不改或做出违法的事情。”时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黄健文亲自督办此事。汪维明主任以《来自范罗山的关怀》一文,感谢市委领导对新闻记者的关怀。

原以为此事到此划上句号,没想到出现两件匪夷所思的怪事:两家单位分别送来两袋茶叶和两罐液化气,说是记者打电话要的。报社领导查明真相后,在头版头条刊发《玩恶作剧损害记者名誉者可以休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韦月”再次发问《“一级组织”今后何为?》。14年后,我与当事人戏剧性地在公交车上相遇,我们相逢一笑泯“恩仇”。也许是我这个马路记者有人缘,也许是我爱替老百姓说话,我荣获由读者投票产生的“最具爱心的记者”称号。

2007年7月起,我先后担任《大江晚报》总编办主任、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新闻研究室主任和集团编委办主任。我给自己下死规定:把事情揽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

在《大江晚报》总编办,我创办电子版《采编之家》,国内外传媒动态和报社的大事小事都通过采编局域网及时告诉采编人员。到新闻研究室,我又创办《新闻阅评》,硬是给自己添了一份差事。进集团总编办,我每天都要比别人多干一件事,录入自家报纸的重要栏目和重要文章,有了第一手资料,领导要汇报材料时不再“转嫁”媒体。我还将新闻奖评选由纸质评选改为网上评选,给媒体省事,给集团省钱。媒体老总笑言:你这是给我们“减负”。虽然事多,工作倒也充实,还获得中共芜湖市委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最让我意外的是,在工作之余我竟然写了两本“厚书”。用10年时间编著出版36万字、27.5印张的《最后的芜湖古城》,算是采编工作的延续。《芜湖报业百年》的编写则是缘于我对新闻事业的厚爱。为能在明年3月退休前了却心愿,我辞去集团编委办主任职务,从早到晚潜心编写,力争将40多万字、百余张图片的《芜湖报业百年》年底付印,以填补芜湖报业专著之空白,为我新闻生涯圆满收官。

芜湖传媒中心新闻研究室 石琼

新闻推荐

“戴小妹”红皮烤鸭看着喜庆吃着鲜 老板想打造芜湖美食名片

本报讯江城芜湖百姓的日常饭碗里常常会有红皮烤鸭,一段时间不吃就觉得生活少了点滋味,遇到办个家宴,桌上也往往会端上红皮烤...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