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非遗青年

安徽工人日报 2019-08-25 02:30 大字

8月16日下午,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图右)正在录制抖音素材。工作室陈列着郎家三代人上万件作品,在他的身后一个大大的牌匾写着《面人郎真传》。 因为着急赶火车,郎佳子彧请父亲帮忙揉一下刚蒸好的面团准备带走。

郎佳子彧近期的面人作品。

8月16日,郎佳子彧在捏网红卡通形象“猪小屁”。

8月16日傍晚,北京南站,郎佳子彧赶去芜湖与新裤子乐队的彭磊见面,送给他自己做的面人。

8月21日,郎佳子彧在北京海淀区龙顺成国家非遗传承基地录制一档综艺节目。

8月16日,张金晖和她的“非遗青年”小伙伴们去拜访一位木匠爷爷,欣赏他制作的鸽哨。

8月20日,张金晖帮出差的朋友遛狗。因为非遗,她结识了许多朋友。

8月20日,张金晖在家中创作新的剪纸作品,身后墙上的投影是她去年10月在重庆罗中立美术馆展览的剪纸作品《仿佛若有光》。

8月17日,北京东四八条15号院内,张金晖正在给“非遗青年”的小伙伴们讲解砖雕和古建彩画。

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会想到老师傅、老工匠,很少有人会将“90后”和“非遗”联系在一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的传承中,历史的接力棒总是要传到年轻人手里。大量非遗面临失传困境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年轻的传承人正用青年人自己的方式,努力地将非遗“救活”。

8月16日上午8时,北京东城区非遗主题文创园——咏园,张金晖早早开车来到这里,当天有公司团建,让她来教授砖雕。她是北京砖雕第七代传承人和中国五花剪纸第十三代传承人,现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

两个麻花辫是她的标志性发型,中国风的裙子搭配老北京布鞋,这看起来淑女的造型,却掩不住她雷厉风行的个性。打开车门,张金晖从堆满颜料、纸张和各种画册的后座上拎出准备好的16块小方砖、工具箱和笔记本电脑,拿着满手的东西,用胳膊肘关上车门,锁车,大步流星地走向活动室。“每天到处跑,这车已经快变成我的仓库了。”她边走边笑着说。

也是这个上午,在距离咏园30公里外的北京郊区,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在工作室里正拍摄新一期的抖音。今年暑假,这个身高1米91的大男孩,没像往常一样跟朋友们泡在篮球场,而是在工作室潜心研究怎么拍短视频、怎么直播,关注热点新闻。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近期他又开始录一档关于非遗的微综艺,作为主持人的他需要十几个小时全程状态在线,往往录完就深夜了。

他俩都是90后非遗传承人,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用各种方式推广非遗。今年5月份他们一起录制了央视的《开门大吉》节目。

下午4时30分,久坐的郎佳子彧伸了个懒腰,伴随而来的是关节的嘎吱声。从早上到现在,除了吃饭他一直在捏面人。早上捏了最近很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敖丙,下午捏了三只抖音网红卡通形象。“捏面人的时候精神要高度集中,所以往往停下来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累。”他希望可以让更多人通过郎佳子彧这个名字知道面人郎。当天下午,他还要赶去安徽芜湖与新裤子乐队的彭磊见面,送给他自己做的面人。收拾行李时,郎佳子彧穿在身上的衣服还挂着吊牌,“录视频时间紧,拆了快递直接就穿上了”。

与郎佳子彧的线上吸睛相比,张金晖更愿意做面对面的传播。

8月17日,星期六,张金晖和她的“非遗青年”小伙伴们走了北京东四的几条胡同,去拍摄老北京砖雕。2012年,还是大学生的张金晖就成立了“非遗青年”社团,意在吸引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小伙伴。如今, “非遗青年”不仅有校内社团,也在校外成立了工作室。

在胡同里,从砖雕的技艺、手法、派别到年代、寓意,张金晖都可以一眼识别。这样的本领源自她儿时的家庭熏陶,张金晖从小就是爸爸的小徒弟,喜欢在砖上敲敲打打,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而郎佳子彧大学本科毕业时,父母希望他有稳定的工作。但他却说:“我喜欢做面人,为了能继续做这个事,我必须救活它。”已经进入公务员面试环节的他,最后还是苦下决心考取了北京大学艺术学研究生。“我们希望顺其自然,但是能上北大,能继续做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好最好的结果了。” 郎佳子彧的父亲郎志春说。

郎佳子彧说:“在这个时代,面人郎不是一个产业,它不能使人发家致富,还得潜心钻研,愿意主动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我16岁破格加入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8年过去了,我依然是年纪最小的。”

张金晖近期的文创作品主题是《雕刻中轴线》,她想让更多人关注中轴线沿线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上的非遗。 她说:“游客看见北京有些景区旁有砖雕就去拍照,但北京砖雕的真实品质不是这样。我不想让大家审美降级,我想让大家看到真正的非遗,真正高级的中国传统之美。”

郎佳子彧捏的卡通哪吒面人,收获了他目前抖音最大的点赞量12.5万。截止到8月23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内地票房达43.1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最高动画电影。哪吒形象的火爆,不仅是传统文化价值体现,更是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但爆款只是少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仍任重道远。缺少年轻传承人、无法单纯用手艺维持生计等仍是保护非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肖锋说:“非遗的商业开发需要在坚持公益性属性的前提下顺应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集中更多的社会力量,从小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学观念,让老百姓能看到非遗,并喜欢上非遗。”

新闻推荐

失散70年 哥哥寻弟弟

汪宪托老人人生暮年,最看重的是亲人、亲情。1945年出生的汪宪托老人,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找到失散70年的弟弟,一了这个久久...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