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云志喜亭
卿云是五色彩云,不过,说起它的祥瑞之意,又很让人联想起《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的那句:“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这里,祥云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在人的传统思维中,祥云就是多彩的、美丽的,就该映衬在湛蓝天空上的。然而,在800多年前一个心急如焚的人眼中,或许远不如那一团孤云来得实在。那是宋孝宗年间,南宋偏安一隅,“隆兴和议”后,江南甫得安定,一切都很平静,平静到没有多少大事值得载入史册,平静到公元1167年郝大通(也就是后来成为全真教掌门人那位,哦,也是华山派开山始祖)皈依全真教也要大书一笔。这一年,湖州人沈端节来到芜湖,先为县丞,后任知县。四年后,夏秋之际,芜邑大旱。知县带人跑遍芜湖附近的寺庙祈雨,收效甚微。这时,进士赵泉言向沈端节进言,神山以前有座李卫公祠,很灵验,不能因为现在荒废了就不前去试一试(毋以其不存而不一往焉)。万般无计的沈知县听从进言,欣然率队前往。800多年前的神山一带说是野岭荒山丝毫不为过,远不及今天,建成了雕塑公园,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又成为市中心的绿肺和市民休闲之所。
古人王椿在《李卫公祠记》里提到神山时,用的是“嶒崒森耸”,也就是山石突兀、山峰险峻。我猜想,1171年夏秋之际,某日的神山山麓是热闹的。连日的天干地燥,良田龟裂,知县沈端节的仪仗队带领全县百姓自芜湖城东门倾城疾出,往东北方向逶迤而行。走了数里,到得山下,队伍于杂草中披荆斩棘上山祈雨(诛莽索途,登山祷之)。那日,祈雨之后,芜湖的这位父母官占卜得讯,雨将于两日后到来。
两日后,午后时分,全县百姓翘首以盼,依然烈日炎炎,亭下也丝毫不见清凉,如大火灼烧一般。正在众人失望之际,忽然,天边一朵孤云飘忽而来。刹那间,没有雷声轰隆,也不见狂风呼啸,而大雨却轰然而至。久旱逢甘霖,《李卫公祠记》写到全县百姓遇雨时的反应,殊为传神,“邑人腾跃欢顾,若痿而起,若矇而暸……”之后的事情,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年,原本大旱颗粒无收的这一年,居然因为这场及时雨而大获丰收。于是,全城百姓,男女老少,无不欢呼雀跃。第二年,知县乃重修庙宇,始建亭台,一时香火为盛。沈端节又自苏轼《喜雨亭记》一文中得来灵感,取名“志喜亭”。
以上,是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中记述的一段往事。在古代生产力和科技极端落后的情况下,雨水多寡对于农业丰歉有着重要影响,于是,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作用下便自然衍生了祈雨仪式。大旱之年,皇帝亲身祈雨的记述也是不绝于史书的。当然,站在今天,用唯物史观来看,这带着浓郁的迷信色彩。
800多年前南宋芜湖天空午后的那朵孤云,就是那位躬亲为民的知县沈端节心底的卿云。无论如何,这段故事经后人不断演绎、世代传颂,留下的是县令为民祈雨的一段佳话,也因此给历代文人留下了吟咏的题材。沈端节其人,县志中留下的记载并不多,“加意民瘼”四字,说明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唯独说到此一段不惜笔墨,多处提及。“神山时雨”也因此成为一景,列入个别版本的“芜湖古八景”。
志喜亭修建后,屡废屡建。如今神山之上的志喜亭为1983年重建。只是,沿着青石条台阶拾级而上,你还能想起古人“诛莽索途”的艰辛吗?
主持人简介:戴卿,文字江湖的后来者一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承孝安朱东)4月11日,市政协围绕“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情况通报会,市政协副主席崔执凤参加。“...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