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专心理发的样子真的很酷

大江晚报 2019-03-15 03:24 大字

今年49岁的侯小保,是职业理发师出身,有着30多年的从业经验,曾经是几家发廊店老板的他,不仅创业有成,业务上也十分精进,能为顾客做得一手漂亮发型。可如今翻开他的朋友圈,没有光鲜亮丽的发廊,没有复杂地拨弄造型,大部分都是他在困难居民家为他们打理头发的照片。资深理发师侯小保还有另一个身份:志愿者。从2017年开始,他发挥专业特长,服务弱势群体,一手创办“益家社会服务社”,让自己的公益梦想一直延续。

做好事是“由心而发”

“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公益、志愿服务这些词,做这些事都是自然而然的。”上世纪80年代,侯小保在荆山镇开了一家理发店,当时的他开始帮助别人、做好事,都是触景生情、由心而发,没有半点刻意。记得那时一位女顾客肢体残疾,在家卧床不能出门,头发长了要剪便请侯小保上门来。“当时看到她非常痛苦,很同情她,剪完发我就没有收钱。”谁能想到这一个小小的爱心之举,却打开了侯小保心中的一扇门,此后只要碰到贫弱病残的顾客,他都一分不收,还主动提供上门服务。

1992年,侯小保把店迁到了老红光一带,换了场子,可他的热心没变,继续为困难人群提供免费的理发服务。那时,有人看见他会修理各种理发工具,就把自家坏了的小家电拿来让他修,他都欣然帮忙,从不嫌麻烦,因此他常常白天在店里忙碌,晚上回家还要当“维修工”。说起这些往事,侯小保是开心的,因为他觉得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收获的是顾客的信任与口碑,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好。“记得那时过年边,店里生意忙不过来,很多顾客宁愿等我有空再剪头,都不愿换去别的店。”生意做得最好时,侯小保在芜湖开了5家发廊,还创办了美容美发学校。可最近几年,出于职业发展考虑,侯小保退出了行业一线,在美容美发行业干起了“幕后”,却将公益事业推到了“幕前”。

成立“益家”落户社区

2017年,侯小保发起成立了“益家社会服务社”,落户在弋江区马塘街道松元社区。在这儿,他们针对困难群体、流动人口,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干“老本行”,定期提供免费的理发服务。此外,这一组织还在社区招募志愿者、孵化志愿者队伍,将松散的志愿人员集中起来,更好地为社区服务。“益家”的触角还伸向全市,社区、敬老院、残疾人士、孤寡老人等等,他们都是有求必应,一个电话就将理发服务送上门。

67岁的王长保,是侯小保的得力搭档,早在红光开店时,他俩就相识,因为同是志愿服务热心人,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王师傅年轻时也学过理发手艺,但在后来的工作中不幸被高压电击中导致手部残疾,但就是这样的一双手,如今还在为他人精心地修理头发,就算经历这样悲惨的遭遇,他仍然有一颗火热的心,满腔热忱地去帮助别人。因为志同道合,侯小保和王师傅默契配合,一直用心呵护着这个“草根”的公益组织,希望把它做得更好更强。今年,“益家”获得弋江区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称号。

有困难

却不轻言放弃

运作一家公益组织,不像单纯地做好事那般简单,因为是“草根”,是非社会工作专业出身,侯小保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能更“专业”。侯小保说,做公益事业,志愿者仅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方法不对很有可能是“好心办了坏事”。他曾多次参加培训学习,其中都提到做志愿服务应该保持专业、严谨。侯小保想起曾经在理发时,有同伴用同一条毛巾给很多老人刮胡擦脸,当时便被他制止,“在理发店我们是每人一条毛巾,都要消毒,所以做志愿服务稍不谨慎,就有可能产生风险。”

“以前是凭着感觉干,现在可不能这样了。”为了提高专业度,“益家”如今聘请了一名社工专业出身的顾问,开展相关的指导和策划。另外,资金费用问题也是侯小保有些头疼的事,因为暂时没有项目资金支撑,“益家”的费用开支都是个人“掏腰包”。“有时我会发动募捐,但这些款项只能用到帮扶对象身上,所以行政开支都是自己掏,七七八八一年算下来也有不少。”侯小保打趣道,虽然也有人“笑”他,但他还是有信心做好这一份公益事业的,他表示未来会尽力去争取一些项目,让“益家”有良性的发展,但不管今后机构的状况如何,他的本心都不会变,做好人做善事是他永远都不会放弃的。

记者 康丽 文 梅韬 摄

新闻推荐

交行芜湖分行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消费者的权责和风险意识,打造和谐金融环境,提升交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