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见证 40年人间百味

大江晚报 2018-12-19 02:48 大字

证件照、工作照、结婚照、全家福……照相馆用镜头记录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间。随着城市的变迁,一些芜湖人耳熟能详的老照相馆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在芜湖市鸠江区二坝镇,就有一家“与改革开放同龄”的照相馆——二坝照相馆。40年里,这个老照相馆里留下了许多人生活的记忆,也串联起时代的点点滴滴。

照相馆曾是小镇上的“明星”

脱落了漆的木门,蒙满灰尘的橱窗,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在二坝原芜湖北站的长廊边,二坝照相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历史感。这里的长廊曾经人流熙熙攘攘,随着芜湖北站的撤销,长廊已不复当年的繁荣,而作为小镇那个辉煌年代的见证者,照相馆依然还在记录着百姓的生活。

照相馆的店主人张贻满、毛茂胜都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在照相馆里,他们用相机记录下了40多年光影里的时代变迁。“当时,照相馆可是很稀罕的,算的上是大家眼中的‘明星’。”张贻满说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曾经在芜湖的太平洋照相馆里工作,1977年,回到二坝镇后,他凭着自己学到的照相和冲印技术,和毛茂胜一起开了这家照相馆。“芜湖北站是1977年6月建成的,我们的照相馆年底就开张了,当时为了好记,名字就叫‘车站照相馆’”。

当时的芜湖北站刚建成,新落成的火车站大楼和长廊很气派,南来北往的旅客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于是张贻满、毛茂胜每天就在广场上摆摊给人照相,当时几乎没有人有相机,他们的生意也因此很红火。“当时照相馆里用的还是用快门球拍照的座机,现在会操作的人估计都很少了。在外面拍摄用的,是200多元买的一部上海牌双镜头相机,挂在脖子上,会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张贻满说,当时相机只能拍黑白照片,相片除了黑、白、灰这三色,是没有其他色彩的。而照片从拍摄到冲洗再到后期处理,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最麻烦的是在暗房里冲底片,爆光时间多了相片要“过火”,时间少了反差又不够,洗出来的照片没有层次感。一张照片从拍摄到最后制作出,最少也要一两天的时间。旅客等不及取照片,他们便会留下旅客的地址,等照片好了再寄过去。

正因为照相工艺的繁琐、成本又偏高,在那个年代照相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像拍的比较多的全家福,一家人都很郑重,会选择纪念日或者什么节日,把家里最好的服饰穿戴整齐,才会到照相馆来。”张贻满说,当时12吋的照片1块钱四张,价格不便宜,但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用镜头记录下生活的美好瞬间,因此照相馆的生意很好。“当时,照相馆一个月营业收入有200多元,而当时一碗面条才1毛3。”回忆起照相馆当年红火的景象,张贻满的脸上神采奕奕。

90年代拍艺术照是件“时髦”的事

进入80年代后期,黑白照片逐步被淘汰,彩色照片渐渐流行起来。“当时我们去外地买了一部相机,我还记得用的是彩色的柯达胶卷。” 张贻满说,彩色照片流行起来后,拍艺术照也成了一件时髦的事,不少年轻人都来拍照,穿的着装也开始五花八门起来,镜头里出现了更多的摩登气息。

翻开照相馆的老相册,泛黄的彩色照片上,年轻人拿着塑料花,在各种装饰品前“凹造型”……这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艺术照,虽然现在看来“土味十足”,但在当时却是相当时尚的。“你看,这个小姑娘给我的印象最深,她以前是在铁路上工作的,特别爱拍照,来过很多次,所以很熟悉。”张贻满指着一张已经卷边的彩色照片对记者说,“当时,照相馆没有冲洗彩色照片的设备,所有的照片都是送到江对面芜湖市区的国际彩扩中心去加工,因为照片效果好,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

90年代初期,是二坝照相馆生意最为红火的时候。张贻满说,一方面,当时在普及身份证,很多人来照相馆拍证件照;另一方面,不少人之前没领结婚证,也要来照相馆补拍结婚照,因此照相馆每天的工作量很大。“人最多的时候,要从开门一直忙到关门。来照相馆照相要排半天的队,一点都不夸张”。

老照相馆记录往昔岁月

时代的发展快得总是出乎人的意料,在张贻满看来,照相从彩色时代进入数码时代,似乎就是一眨眼的时间。进入2000年,数码相机越来越普及,二坝照相馆也新买了尼康数码相机和数码打印设备。“照相不用再怕浪费胶卷,随便拍,把存储卡接在冲印设备上,选择拍的最好的照片,直接打印出来就行了。”张贻满说,以前冲洗照片要一两天时间,有了数码打印设备,等个两三分钟,顾客就能拿到照片。

然而,随着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张贻满很明显地感受到时代发展给照相馆带来的冲击。“2000年以后,很多出门旅游的人都自己带着数码相机或者手机,人人都可以当摄影师,照相已经不再是件新鲜事了,来照相馆拍照片的人自然少了”张贻满说,2000年芜湖北站停用后,没有了熙熙攘攘的客流,来照相馆拍照的几乎都是镇上的居民,生意也少了很多。

时代的变迁,让芜湖北站最终成为定格于胶片之上的一段记忆,而在那个时期,在数码影像的浪潮冲击下,很多传统的老照相馆也陆续停业,淡出人们的视线。二坝照相馆也不复当年红火光景,然而它一直坚持营业到了现在。“后来镇上陆续开了几家婚纱影楼,年轻人都喜欢去那拍,来照相馆拍照的多是中年人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顾客。”张贻满说,虽然现在照相馆一个月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们还是想一直开下去,毕竟40多年了,对老照相馆更多的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如今的二坝照相馆,除了新更换的幕布,墙上的挂历、雨伞等道具和用作装饰的葡萄架子,整个布置都和当年没有什么变化。在照相馆大门的玻璃橱窗上,依然放着一排刚开业时用作宣传的黑白人像照,最中间的一张拍的颇有些明星的感觉。“这个小姑娘当时才20岁,就住在照相馆的隔壁,现在已经60多岁了,还在外地打工。”这么多年过去了,张贻满记忆犹新。

40年一晃而过,二坝照相馆目睹了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的印记,那些打上了时代烙印的老照片,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记录,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记住彼时的模样,唤醒时代的记忆,或许这才是老照相馆存在的意义。记者 季鲲 文 梅韬 摄

新闻推荐

被误扣的工资已返还 他仍要索赔10万元 仲裁委员会:这个经济补偿没法支持

本报讯临近年关,正是劳资纠纷的高发时期。近年来,劳动者维权的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但不是所有对权益的“捍卫”都合法合规。日...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