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新生 让城市尽情拥抱长江

大江晚报 2018-08-16 01:03 大字

芜湖大剧院及滨江公园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芜湖老码头日渐冷清,曾经的繁华落幕,芜湖人曾经引以为傲的码头文化如何延续?继续固守成规抱着水运传统不放,还是以“破”的勇气去化茧成蝶、迎来新生?芜湖人从来都不缺乏变通的脑袋和创新的勇气。新生的滨江公园景观带,如同镶嵌在长江南岸的一串闪耀明珠,把长江引入城市,让城市拥抱长江。

创新的芜湖人秉承历史、拥抱未来,以一座新生的滨江公园,完成了昔日“老码头”到如今观景公园的惊喜“蝶变”。一座码头的40年变迁,见证了长江南岸璀璨明珠的发展与巨变。

不复风采期待新生

作为一个依水而生的滨江城市,享受了水路的便利繁华,也相应地要承受“水患”之苦。“发大水”经历,老芜湖人都不陌生。

曾经,芜湖的老码头所在路段被称为江岸路。江岸路,南起沿河路,北至劳动路。江岸路西侧原来没有防洪墙。站在路边便可观长江美景,而因为没有防洪墙,一到夏季,洪水常常漫上江岸路,淹入市区,造成灾害。1954年大洪水之后,当时的芜湖市政府拓宽翻修了江岸路,添置了下水道设备,建成了从中江塔至一米厂长2.2公里直板式钢筋混凝土防洪墙。这也是芜湖第一道钢筋混凝土防洪墙。1991年又对其进行加高加固,借此抵御洪水侵犯。

《大江晚报》资深记者夏云来回忆说:“防洪墙虽然挡住了江水,但也挡住了风景,封闭了人们的视线,隔绝了人与长江的天然亲近感。墙下一年四季都是大小便,臭气熏人,是有名的卫生死角。我当时还曾专门写过报道。由于工作原因,我在江边生活时间较长。江岸边从1号到13号码头,因为长期装卸货的原因,一直环境卫生很差。特别是13号码头是煤码头,最脏。”

“当时从8号码头到新市口,距离不长,但两边都是旧的居民区和棚户区。走进居民区,道路狭窄,房屋低矮,很多都是危房。家家门口堆放着杂物。遇到火情,消防车根本开不进去。尤其是石头路,青石板路面凹凸不平,两边菜场摊位林立,杂乱无章。”对于老码头的日渐衰败,一直住在江边的夏云来有些伤感:“老海关是8号码头的标志建筑,但因为建筑里住着几户人家,海关大楼外搭建了许多违章建筑,将整个海关楼包围。只能看到上半部分,看上去也是破烂不堪。”

2004年10月,芜湖海关钟楼被列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经历风雨的老海关年久失修,局部墙体、廊柱损坏,明珠蒙尘,不复风采。2005年,有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尽快修缮芜湖老海关并建成文保旅游景点的提案》。该提案意见得到采纳。

破茧成蝶滨江兴起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民逃离拥挤城市生活的机会。”芜湖市区有十几公里长的江岸线,现状大多为旧仓库、住宅棚户区、历史文化古迹、老客运站、码头等。充分利用这些滨水资源,合理规划,综合开发,建设芜湖滨江景观公园,打造芜湖继中山路步行街、鸠兹广场、奥体公园等大型市政公益项目之后的又一新的城市品牌,优化人居环境,再次提升芜湖城市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时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共识。

2002年8月,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对芜湖防洪设施进行改造,治理皖江段长江水利,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适时提出以此次防洪设施的改造为契机,加快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进行产业升级换代,改善长江沿岸民居环境,挖掘芜湖文化底蕴,对江边老港区及棚户居民区进行改造,结合城市规划,建设“滨江地区城市景观带”,把“镜湖文化”延伸到“长江文化”,塑造芜湖城市旅游文化品牌。

由于滨江公园的建设牵涉到防洪墙的改造,因此首先要保证防洪功能,经过多次勘测选址,最终选定城市西部的长江沿岸,北起芜湖造船厂,南至澛港大桥,全长9.5公里。

芜湖市滨江公园追求高品位设计,2002年通过国际招标,由荷兰国丽塔建筑设计公司中标承担综合设计任务。滨江公园景观带设计吸收了武汉、上海沿江景观带的精华,以“引江入城、推城入江、再铸江魂”作为建设理念,将固若金汤的防洪大堤不露痕迹地隐藏在如诗如画的景观之中,使防洪、景观交通、商务诸多功能有机结合。设计方案经过向全市民众展示,征求广大市民意见,前后经过了四轮方案修改,形成了最终设计方案。

“港口将世界给了城市,城市把烙印留给码头。”只有留下城市的历史足迹,才会让心灵有所归宿,继承文化遗产,整个滨江公园的设计充分利用具有历史特色的保留建筑和水上生活的记忆,寻求地方文脉作为滨江回忆的码头,以码头文化作为滨江文脉的主线,同时又保护、修复、整合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如天主教堂、老海关、太古码头、中江塔等。

设计中,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改造防洪墙,分别按50年、20年、10年一遇的不同水位,在公园内设置不同形态的三个观江平台,使公园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都能观赏到不同的江景。采用通道、斜坡、高平台走廊等多种手法,将江与城市交融,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同时,改变杂乱现状,改造棚户区,创造高品质的现代居住环境,建立具有特色的商业区和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体现快速发展的新芜湖形象。

为了未来忍耐“阵痛”

2005年,因滨江公园一期的建设需要,芜湖江岸路沿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拆迁工程。芜湖港客运大楼全部拆除,包括芜湖港8号码头在内的1号至13号码头也随之拆除。“当时作为《大江晚报》的记者,我写了《从镜湖文化到长江文化》的长篇通讯。里面有这样的表述:‘总长近10公里的滨江景观带,以江岸线为支撑,承载了芜湖人从思想观念到城市精神腾飞的梦想。’”据夏云来记者回忆:“滨江公园建设的难点在于拆迁。原8号码头附近,不仅居民集中,还是蔬菜、服装、水产品等商品的集散地。也有许多企业、仓库、学校需要搬迁。每个码头都有大量的设备和趸船也需要迁走。记得候船室内有一家大型娱乐单位,叫星光灿烂,当时生意很好,也需要搬走。”

“这样的搬迁必然有所牺牲,而我在采访中了解到,涉及的各单位都很配合,他们克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搬迁。像当时的港务局,就是最大的搬迁单位。之后,新客运大楼被拆掉。紧挨老海关的港龙宾馆是当时8号码头附近的最高建筑,之后也被推倒。许多居民集中搬迁,以至于芜湖市短时间内形成了租房困难。有的居民搬到亲戚家暂时借住,让拆迁工作人员都很感动。”

“搬迁难度最大的当属吉和大市场,芜湖市和新芜区政府还为此成立了吉和大市场搬迁领导组,现场办公。最终,1000多个业主被分流到4个市场。随后大市场被关闭。为了滨江公园建设,许多人都作出了牺牲。”

滨江新景惊喜蝶变

滨江公园建设从前期到施工,再到管理维护阶段,历时五年,期间遇到许多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及拆迁、防汛等各方面的矛盾,滨江公园的建设人员与芜湖人民一起集思广益,攻克难关,稳步推进整个项目的施工建设工程。

2009年1月1日,滨江公园一期景观工程对游客全面开放,包括旅游码头广场、海关公园、滨江特色商业走廊、吉和广场、中江塔公园在内的5大政府公建景观项目,组成了长达2公里的滨江风景区。

其中,老客运码头被打造成为旅游码头,成了市民闲暇游览的胜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观光旅游,成为芜湖长江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海关公园是最大的景观工程,专业的维修人员对老海关大楼修旧如旧,让其焕发原有的光彩,让芜湖百年通江达海的历史见证重新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隐藏在景观工程中的防洪墙,则形成串联5大景观工程的江边景观大道,人们可以漫步防洪墙内外,一览2公里的浩瀚江景。

2008年11月芜湖滨江公园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安徽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评为安徽省人居范例奖;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如今老8号码头原址上璀璨而生的芜湖大剧院,外形犹如开启的贝壳,饱满丰盈又充满现代感,是滨江公园在主城区段“把港口引入城市、将城市引向港口中”的“精灵”式点缀,以贝孕育珍珠来寓意芜湖城市依江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璀璨前景。

漫步滨江,可以凭栏眺望滚滚长江,听江涛拍岸,也可以回头看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栋栋高楼耸立江边,城市欣欣向荣。城中观江,豁然开朗;江中观城,明珠璀璨。回望40年巨变,芜湖人心间自豪感油然而生。

(芜湖港航局徐辉、芜湖港口公司欧业群、芜湖城建集团张永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顾娅 文 吴安亚 摄

新闻推荐

大学新生报到在即 家长“纠结”两个问题

眼下已是8月中旬,芜湖的许多大学新生已经开始准备行囊,即将奔赴外地高校报到了。记者这几天采访了解到,有两个问题让芜湖的...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