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情与爱 芜湖人结婚证里的“纸短情长”
1959年的结婚证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这是网上曾经流传甚广的民国结婚证上的一段佳句,或多或少亦代表了那个年代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憧憬与祝福。结婚证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昨日,记者在镜湖区档案馆虽然没有见到民国结婚证,但是却有幸见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芜湖人的结婚证。
从“一页”到“一本”
镜湖区档案馆现存的档案中,最早的是1959年的结婚证。证书形似“奖状”,中间写有“结婚证”三个大字,其下是一行小字:“某某(女方姓名)、某某(男方姓名)自愿结婚,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此证。”字体的周边,簇拥着国旗、五角星、稻穗、鲜花、白鸽,下方是一个醒目的“囍”。整张结婚证看起来简单,但不失喜庆,发证机关为“安徽省芜湖市人民委员会”。
到了1962年,结婚证仍是一张纸,只是从横幅变成了竖幅,底色从米色变成了绿色,边框除了鲜花与国旗,还加上了蜜桃、玉米等,证书还印有“互敬互爱”的底字;到了1972年,结婚证已从“奖状”缩成“巴掌大”、可折叠的两页薄纸,封面是红底镏金的字体“结婚证”,背面印有“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证书的里页不仅有男女双方的信息,还附有毛主席语录。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结婚证基本已经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红色小本本”,并标注了明确的“发证机关”,所盖的章已经变为登记人所在区的登记专用章,而不同区的结婚证又有差异。1980年镜湖区、马塘区的结婚证上,附有一段关于计划生育的字体:“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无政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有计划生育。”1983年新芜区的结婚证上,红色的牡丹花灿然盛放,与右上角的荷花相得益彰,一派清新淡雅的图像。到了1984年,当时芜湖新芜区的结婚证显示,该证已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结婚证更加统一,上面不仅盖有所在辖区民政局的章印,还有安徽省民政厅婚姻登记专用章,结婚证统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监制”。
新证自2004年启用
作为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记者在梳理时发现,芜湖人的结婚证经历了从“一页”到“一本”,从绚丽庄重到简约质朴、从样式不一到统一、从加盖红章到钢印的变化。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1952年至1959年的结婚证上,不仅有和平鸽的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这一点上,镜湖区档案馆所提供的1959年的结婚证,似乎也有迹可循。改革开放后,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也随之“返璞归真”,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并由奖状式变为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现在新人们领取的结婚证是2004年启用的新式结婚证,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封面呈枣红色,颜色和规格相较之前都做了改变,并增加了证书的高科技含量。
就是这“巴掌大”的红本本,讲述了芜湖人的“纸短情长”。“每对结婚证背后,其实都是一个故事。”镜湖区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说。对于每对刚领证的新人而言,结婚证不仅仅是法律文书,更多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记者 李婷维 文记者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7月30日,随着被执行人李某将最后一笔执行费19826元汇至芜湖市弋江区法院账户,一起标的额达370余万元的执行案件,在7个月内分...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