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龙须沟”变清了
□本报记者 承孝安
“家门前的‘龙须沟\’变清了,环境变美了,现在我们也可以开窗通风,呼吸清新空气了。”家住恒大华府的黄女士感叹道。
黄女士口中的这条“龙须沟”就是弋江站主沟,它北起大阳垾湿地公园,南至弋江泵站,水系全长6.5公里,流经恒大华府、雕塑公园,是一条贯穿鸠江区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之一。一年前这里水质浑浊发黑,沿岸遍布生活垃圾,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行人经过都要绕道而行。
2017年,鸠江区遵循“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河道清淤、活水循环、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科学治理路径,对弋江站主沟展开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在治理中,该区还在治理好的水域添加亲水平台、步道、景观亭,让市民与水更亲近。经过一年的整治,这条“纳污沟”华丽变身,已成为可休闲、可娱乐、可观赏的休憩地。
7月24日,记者来到弋江站主沟恒大华府段,只见河道两侧各种树木环绕,河道中具有增氧功能的景观喷泉正喷涌着水柱,喷泉时而喷向高空,时而又像断了线的珍珠撒落下来,一阵微风吹来,似烟又似雾,盛夏烈日当空,但置身于这条景观河道边,并未感觉太阳的炙烤。
沿着弋江站主沟水系一路向南,记者一行又来到了雕塑公园段,清亮的河面上,碧波荡漾,睡莲、荷花,错落有致地生长,娇艳的荷花正顶着夏日盛开在一池碧水中,几只野鸭欢快地穿梭于田田荷叶间,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宛如一幅山水田园画。微风拂过,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清新淡雅的荷香,沁人心脾。面对如此美景,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条黑臭水体。水质改善后,来这里散步、赏荷的市民络绎不绝,大家对整治后的水环境赞不绝口。
水由黑变清,不再有臭味,鸠江区辖内越来越多的水体、河道正在经历着相同的“蜕变”。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2016年开始,鸠江区就着手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计划三年内治理任务共26条,治理总长度为73.3公里。目前已治理上下新塘、弋江站主沟、大公沟等16条黑臭水体,计划今年内,对剩下的10条水系进行治理,在此基础上,该区又自我加压,新增加了8条关联水系,新增治理长度达27公里,力争让辖内所有黑臭水体变成“生态清流”。
“整治不仅仅是水体的颜色、气味等感官指标改善,还要从源头上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鸠江区启动了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为了给改造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该区先后开展污染源调查、雨污水管网排查及检测,对全区污水管网进行详细的核查登记,完善地下排水管网数据库。对河道沿线的近几年新建小区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老旧小区一时无法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的,沿河布置截污管、截流井,保证旱季污水不进水系,不污染水环境。“截污是切断进入水体的污染源,也是水系治理的核心所在。”在万科城大公沟,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指着一个已经被封堵的排污口告诉记者“堵死污水直排河道的排污口,将其引到污水管网,污染源解决了,水质就稳定上升。”
随着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深入推进,在“初见成效”的基础上,鸠江区加强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进行水质巩固提升,水治理方向也从“消除黑臭、改善水质”为主向“稳定水质、修复生态”为主转变。治“黑臭水体”除了岸上控源截污,该区突出岸下水生态系统构建。运用修复生态链、消纳污染链、打造产业链的“三链网式”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整治,将复原河道的生态驳岸,完善河道内水生动植物,岸边种绿植,建立起自然生物链,通过生态治理恢复并持续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长期保持清澈、洁净,从而实现“长治久清”。
新闻推荐
7月19日下午,芜湖东路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社区活动室开展了一次便民义诊活动,以更好地服务社区老年居民。活动现场,社会组...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