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的故事
1952年,我们家搬到了东门龙王庙。那年我虚7岁,已经记事了,对新家的地方——龙王庙很有好感。对发生在那里的许多事,仍记忆犹新,尽管历经半个多世纪,事已非存,但我仍能道出缘由,说出一二来。
龙王庙是条老街,南北走向,向南路尽头便是鳌鱼埂,向北过东外街,进入一人巷便是杏花村。路不长,总共不足二百米,宽约五米不到。街景不错,好玩的地方不少,可去的地方也蛮多。青石板道路,虽多有不平,石面也有斑驳,但却被行人踩磨得油光水滑,沁润无比。道路两旁一色粉墙黛瓦的老房子,有平房也有二层楼房错落有致。石灰粉刷的外墙,大多已有脱落,有的还露出墙里边的青砖来。没脱落的地方,有的已发黑,更显岁月风雨的沧桑。家家门前青石台阶,高门槛;二层楼上成排的木板挡风、窗户,和伸向街心的屋檐都构成了龙王庙老街一道独有的街景。每当晴日,夕阳西下,斜照老街,那种形影相随下的景致,真是美不胜收。
沿老街向南走到尽处便是赫赫有名的私塾——“復本堂”。学堂不太大,学校老旧,房舍也不漂亮。尤其是外墙,粉刷的石灰已变灰白,黑点斑斑,不少已经脱落,给人以苍老之感。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学校的招牌。和现在的校牌不一样,它是一块巨大的屏风,有一人多高,木板厚实,质地细腻,尤其是屏风的二条直边被手摸得油光铮亮。“復本堂”三个金色大字自上而下刻于屏风中间,大概是年久原因,金黄色已褪去,变成了黄褐色。父亲告诉我,屏风很珍贵,是用紫檀木做的。学堂很有年头,进入给人有老宅深院之感,身处其中,顿觉安宁幽静,倒不愧为学习的好地方。
1956年“復本堂”改成“东门小学”,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东小”被撤销并被改作教育系统的宿舍,结束它的授业使命,直至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街道的北头也有一座很有故事的建筑,它就是“玉成旅馆”。“玉成旅馆”是座用青砖砌成的三层楼房,人们习惯称其为“玉成洋楼”。楼呈方形,外墙坚实牢固,半园拱形窗户,四周外墙青藤(爬山虎)攀壁。底层离地面很高,门阶共有5级石阶,两边护以围栏。内部装潢颇为讲究,连地板也以短实木拼花成形。
1954年夏天,大水过后,天气异常炎热。当时有电扇的人家极少,绝大多数家庭只能靠手摇芭蕉扇或蒲扇消暑。一到太阳落山,家家户户都会把竹凉床、椿凳(一种以椿木为骨架,床面以竹片编成板的床)、竹躺椅等搬出来,放到自家门前的街道上,吃晚饭、乘凉睡觉。有一天晚上特别热,男人大多睡在室外,大约零点左右,一条青花大蛇从玉成旅馆楼上摔了下来,发出很大响声,惊醒了熟睡的纳凉人,引起一阵混乱,大家齐动手将蛇打死,很快又恢复到深夜的宁静中。
据老芜湖人说“龙王庙”街以龙王庙而得名,龙王庙建于何年具体难以考证,龙王庙位于街的中段,是单独的一间瓦房,较普通民居房稍矮点,门前有二级青石台阶,石制门槛很高,也是粉墙黑瓦。四周屋檐平展,快至边角时屋檐稍稍上翘,成翘角状。外墙下半截石灰脱落较多,多处发黑还能看见墙脚处长有青苔。因无人看护更显风雨苍老。屋内高高的庙台上端放一尊龙王像,像前摆放一石制香炉,向下有一木凳,供人叩拜用。除此再无其他陈设。
对龙王庙记忆最清楚的一件事,即1954年发洪水。发水那天正好是农历端午节(阳历:1954年6月5日),白天我陪大哥去河(青弋江)里挑水(当时没有自来水,家家吃水用水都得去河里挑),河水同往日一样,没有任何异常,可是夜间突然涨水,河水淹没了整条街,户户进水。龙王庙也在水淹之处,但奇怪的是,水已经淹没了庙门前的二级台阶,到门槛处,水就是不进去,不涨也不跌,一连数日,天天如此,直至大水退去。我至今也不知何故,更无法解释。
在龙王庙居住的日子里,还有一件事,现在想来也悲惨之极,痛心不已。
1956年12月13日凌晨1时半左右,东门食品公司笆斗街腌腊加工组一处楼房发生一场特大火灾。大火发生时无人知晓,直至大火烧上天,才被赭山瞭望台发现。消防队出动三辆救火车,28名消防队员,奋战几小时,将大火扑灭。火灾烧死13人,烧伤7人,烧毁房屋六间,震惊芜湖,震惊安徽。后据受伤人员回忆,火灾系交接班不到位,楼下烘房内温度过高,导致烘房内烘烤的鸭毛(或鹅毛)燃烧,大火烧断楼梯,住在楼上的人下不来而被烧死。
龙王庙及其整条老街早已不复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去过那里,试图找回我的记忆,但去时已晚,曾经的记忆只能浮现于梦中。
芜湖东门古城老建筑一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范守义
新闻推荐
7月7日,芜湖市中小学校纷纷举行2017年暑期放学式,孩子们正式进入快乐的暑期生活。当天上午,北师大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弋江区延安小学举行了以“享多彩暑假,做五星少年”为主题的暑假放学式,仪式中学校向...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