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人的班级40人考进本科创新是培养学生成材“金钥匙”
少年高岩的梦想曾经很简单:考本科,实现大学梦。2013年秋,中考成绩并不十分理想的他走进芜湖中华艺术学校,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有了更坚定的信心和更远大的理想:考进全国最好的艺术院校。3年的时光倏忽而过,2016年,高岩成功考入无数艺术生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中国美术学院,创造出家人朋友眼中一个不可能的奇迹。
从“半路出家”一年后考上复旦大学的“复旦小子”,到中考成绩400分3年后却考上本科院校的叛逆少年,这样的“奇迹”在中华艺术学校比比皆是。2016年,该校1101名学生参加高考(含借读生、复读生),937人成功走进全国各大本科院校,高三(1)班41名在籍学生中,40人被本科院校录取,创造出一个令人惊叹的高考神话。
在校长夏云兴看来,勇于创新是中华艺术学校屡次创造奇迹和神话的“金钥匙”:“中华是教育改革的急先锋,我们所做的事就是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材。”
创新,体现在中华艺术学校的办学定位上:走个性化定向培养之路,做艺术人才多元化培养摇篮。在夏云兴看来,近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几乎未见明显变化,应试教育仍占统治地位,其弊端就是“一把尺子量到底”,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真正遵循教育规律,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人才?“中华艺术学校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定向培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充分发掘每位孩子的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夏云兴说,其目的就是通过3年时间的系统培养,让每位孩子都能释放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
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据介绍,中华艺术学校开设有美术、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表演、音乐等艺术课程,在孩子入学时,学校根据其文化课基础、艺术特长、外形气质、个人爱好等,帮助学生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确定专业方向后,学校还将结合学生中考成绩,为学生量身打造升学方向和培养方法。“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夏云兴说,每位学生都有其发展特点,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践现代教育倡导的特色化和多元化教育理念。
创新,体现在教学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上。基于对每位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中华艺术学校实行精品化小班教学,科学引导孩子冲击升学目标,其中“清华班”每班人数不超过25人,目标定向为清华大学等名牌院校和中央美术学院等八大美院等;“精品班”每班不超过35人,目标定向为其他本科院校和独立艺术院校,最终实现“人人都能上本科”的办学目标。在班级管理上,独创“班主任职业化”管理模式,每个班级配置3名职业班主任,即专业课班主任、文化课班主任、生活班主任,全面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文化课是不少艺术生的“软肋”,为此,中华艺术学校在文化课教学上独创“预展练清”四步式高效课堂,通过学生自学、课堂展示、巩固练习、效果监测四个环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学习任务“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同时,在认真分析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培优辅差”,贯彻个性化辅导和“一对一”针对性教学,让文化课不再“拖后腿”。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学校整合优化清华附中、央美附中、国美附中等教育教学模式,将专业培养分兴趣养成、基础塑造、专业提升、艺考冲刺等四个阶段,通过三年时间,循序渐进,注重艺术素质的养成,让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应试能力达到平衡,让学生真正具备冲击顶级名牌大学的能力。
创新,还体现在以爱育人的教育理念上。“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夏云兴说,在中华,从班级的第一名到最后一名,没有一个孩子会被放弃。从进校伊始,学校就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记录着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让每位孩子都能在中华收获爱,收获信心。”
高岩 中华艺术学校2016届学子 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潘晔)6月17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中江大讲堂”再次开讲,市教育考试中心主任曾鸣带来题为“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讲座,帮助现场听众科学填报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志愿应注意哪些...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