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摘要]——读黄新德新著梨园记忆
善于发现美、积极创造美的黄新德,将半个世纪的亲历、亲炙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板有眼、有情有义地报告给热爱黄梅戏的广大观众,填补了戏曲界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一部近80篇文章约50万言的著作,是他用生花妙笔蘸着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人们热忱献出了另一场精益求精的“黄梅戏”精品节目。
有一句许多人都喜欢引用的名言,是歌德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总怀疑是译错了一个字,即多了个“和”字,少了个“听”字。黄新德著的《萍踪浪迹几度秋——我的梨园记忆》(以下简称:梨园记忆)让我更坚信了自己的判断。我“听”到黄新德以及书中许多高尚人的谈话,令我肃然起敬,对我如醍醐灌顶,但我确实无缘让他们也“听”我“谈”。
我国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先生,小学三年级后已是少先队大队长、文艺骨干,却还没看过正红遍全国的电影《天仙配》,也不知道黄梅戏是干什么的,不顾母亲的坚决反对,于1960年夏离开芜湖市柳春园小学,进了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专业。1965年毕业分配到省京剧团工作,后又到省黄梅戏剧院,在荧屏、银幕以及舞台上塑造了100多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先后获得“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两度)、“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和“金鹰奖”等殊荣。
以前读过他的文章,那是他任政协委员时的建言献策,端的高屋建瓴、有的放矢,仗义执言、词语犀利,读后让人振聋发聩、拍案叫好。最近得到他签名赠我的梨园记忆,读完后又出现了拙文开头的感慨。我乐意做一回读书秘书,以速写笔触从中摘要录之,以飨有缘看到此文而无缘读到这部书的朋友——
一位港台明星拒绝为内地服务员用中文签名,说什么“我从来只用英文,不用中文”!旁边的陈道明先生立马气得脸色铁青,大声说“你还是不是中国人”?这还嫌不够,居然饿着肚子辞宴拂袖而去,响应者有黄新德和马兰。孙道临先生事后听说则大加赞赏:做得对,是条硬汉子;中国剧坛传奇人物王仁杰,和朋友谈笑风生,交际场上却闷声不响,尽往后蹭;精心修饰的刘晓庆看不出实际年龄,看不出小报上经常爆料的那种不可一世的咄咄逼人,但看得出她那躁动的心和不甘寂寞的劲儿,她对老乡魏明伦说,黄新德孤傲,居然不愿与她说话;巩俐男人般的字体刚劲有力,连私家车也是越野大吉普,标志着坚毅和自信;潘虹静得像一泓清水,说话细声慢语,举止大方沉稳,为人真诚实在又低调内敛,从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天下第一嫂”王馥荔,热情中透出精悍,泼辣中蕴藏细腻;白杨慈祥善良,淡定闲适的脸上令人感受到了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生命的彻悟;谢晋导演每次发言都是声情并茂侃侃而谈,观点鲜明、慷慨激昂,常常一发而不可收……
让他特别郁闷遗憾的事是,他阴差阳错地最终没能成为王少舫先生的徒弟。同样让黄新德扼腕叹息的是,京剧界前辈艺术家虽有著作问世,但多为后人、亲属、文人等提笔代劳;至今更没有看到一部黄梅戏前辈艺术家自己所写或所述的书……
善于发现美、积极创造美的黄新德,自认为有责任记录下自己五十年的戏曲生涯,将半个世纪的亲历、亲炙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有板有眼、有情有义地报告给热爱黄梅戏的广大观众,填补戏曲界这一历史时期的空白。一部近80篇文章约50万言的著作,无论状物、叙事、抒情都用字精当,词句精美,语言精妙,情节精彩,理论精博。每篇文章前面的引言,均录自于古今中外名师名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完全可以说,黄新德先生的梨园记忆,是他用生花妙笔蘸着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为人们热忱献出了另一场精益求精的“黄梅戏”精品节目。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了改善小区整体环境,推进“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整治行动,近日,三山区城管局会同三山街道建设科、三华社区对辖区内多个小区的“僵尸车”进行集中清理。众所周知,“僵尸车”长期挤占公共停车位...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