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翅膀 伴爱飞翔——文化助残事业点亮盲童心中璀璨梦想“触电”音乐 编织“舞台梦想”
李鹏程是盲校文化班的高年级学生,腼腆文静,但说起音乐来却浑身是劲。他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学校举办的庆祝第二十七届全国助残日活动上,他和同学们表演的歌曲合唱《国家》获得一致好评,这让他十分激动。
曾经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孩子,来到盲校学习后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回忆起第一次接触市文化馆声乐指导老师徐平的感觉,李鹏程羞涩地说,徐老师说话声音很好听,在指导声乐班课程时,他会让大家先清唱一小段歌曲,然后根据大家的发声特色,分门别类去指导。“哪些人适合领唱,哪些人适合高音、中音,他立马能听出来,徐老师还夸我的声音好听、有识别度呢。”李鹏程说,他最想感谢市文化馆的老师们,是他们,点亮了他“心中的音乐梦”。
另一位盲校中专班的学生陈怡君则是来自广东茂名,面对未来就业前景,他自信有更多选择。陈怡君说,他热爱音乐,喜欢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但曾苦于没有引导和方向感,一直很孤独,很郁闷。后来,市文化馆的老师们来了,他们手把手教他学会吹葫芦丝、弹贝斯。陈怡君说以后还想学二胡、小提琴等更多乐器,把基础学扎实,未来一定会有更大舞台。
如今,陈怡君和同学们在班主任周振中老师的带领下,组织起一支名叫“黑眼睛”的乐队,有键盘手、吉他、贝斯手、领唱,并在市级演出比赛中屡屡获奖。
老师的手指 就是“我的眼睛”
66岁的许强老师,不畏路途遥远,按时来盲校为孩子们教授器乐知识。面对个头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各不同的孩子,他深感压力大、责任重,但却从未退缩。结合多年丰富的葫芦丝教学经验,他从最基础的发音、指法练习开始,安排每位志愿者辅导2名学生,由他做主讲人,每次讲到器乐的哪个发音部位时,老师们会不厌其烦,牵起孩子们的小手指,让他们触摸乐器上的部位,引导其摸索感受。
手风琴的键盘、葫芦丝的孔穴、二胡的管弦……老师们小班授课、因材施教,有的兴趣小组常年只有6、7个人,课程依旧“照开不误”。教室里,学生们一个接一个手搭着肩牵起“小火车”站在老师身边听课,时而露出开心的笑容,有的低年级学生会悄悄拉起老师的衣角,认真诉说学习中的疑问。作为老师,他们无疑是孩子们的“音乐使者”,虽然心里疼爱孩子,但教学上却从不马虎。每堂课,孩子们都要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吹奏时不能歪着嘴”,“音调不准要仔细听、认真校,琢磨一下是哪个音阶出了问题”……老师们打着节拍、躬身细语,教室里总洋溢着一股温馨美好的“音乐节”气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市文化馆的文化志愿者
共有30人左右,平均年龄55岁,年龄最大的已有70岁。他们热爱音乐,热心文化助残事业,面对很多音乐“零基础”的孩子,这些文化志愿者从未缺乏鼓励支持。“孩子们勤奋好学,在教学相长中,我们彼此已经结下深厚友谊。”老师们说,每逢星期四,一到教学楼门口,听到熟悉的声音,孩子们都会兴奋地围过来欢呼“市文化馆的老师们来了!”有时有的老师因生病没有来,孩子们还会急切询问,并拿出亲手做的千纸鹤、绢花等小手工送给老师,这让志愿者们感动不已。
近年来,从芜湖市盲人学校走出来的孩子董淑强、任强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葫芦丝赛事青少年组金奖、铜奖,“这说明他们并不比正常孩子差!”文化志愿者许强老师激动地说。
搭建优化平台 共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草长莺飞,绿植当时,临近盲校运动场地的一片果林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桃树、梨子树、枣子树、山楂树……各类树种迎风而立,挺拔苍翠,它们环绕在寓意共享、互助、和谐的“文化共享林”石碑四周,传达出来自社会各界文化志愿者的美好心声。
“为了盲生终生幸福奠基。”面对记者采访,芜湖市盲人学校校长席蔚菁反复强调这样一句办学宗旨。她说,人类80%的信息源自于“视觉”获得,但对于处境艰难、被称之为“残中之残”的盲人,获得外界信息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闭塞的信息交流,他们往往产生自卑、孤独、抑郁等负面情绪。在席蔚菁眼中,盲校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教授盲童文化教育、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此,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芜湖市盲人学校积极与市文化馆的文化志愿者团体搭平台、结对子,为盲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帮助他们拓宽兴趣面、知识面,为人生创造更多可能。对于市文化馆志愿者的到来,席校长说,“音乐就是一种语言、一份陪伴、一种启迪,它带给盲生的快乐和指引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愿意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大胆走进音乐的怀抱。”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该法案的出台将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芜湖市盲人学校作为市文化馆建立的文化志愿者示范基地,与现如今强调的“强化对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的大背景不谋而合。该法案的出台对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贫困地区等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好向弱势群体优化文化供给方式提出相应的实际需求,“我们的志愿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文化阵地是多元的,这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应有之义。”
5月20日全国助残日活动中,“黑眼睛”盲人摇滚乐队带来音乐表演。
盲校学生葫芦丝合奏《映山红》。
盲校学生朗诵《假如给我一天光明》。
“老师,你是我的眼睛,带着我领略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孩子们,你们是一颗颗希望之星,我想引领着你们走进浩瀚绚烂的音乐星空……”
这是一个关于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这也是一份对文化助残事业孜孜不倦的执着——在芜湖市盲人学校,来自市文化馆的文化志愿者是200余名在校盲生最熟悉的“客人”。自2015年起,他们自发前往位于清水的芜湖盲校,义务给盲生上音乐课程。三年里,他们风雨无阻、默默无闻,将这份文化助残事业无怨无悔传递。
□ 本报记者 汪潜/文 陈剑/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16日,孕妇王某某在芜湖东高速出入口附近道路上贩卖衣物,没想到被城管执法人员巡查发现。面对这样的执法对象,城管队员人性化执法,好言相劝,帮助王某某将占道物品收拾到路旁的面包车上。当日,...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