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渐行渐远的乡村足音

芜湖日报 2017-05-17 04:01 大字

什么是乡愁?我个人理解的乡愁就是一种情结,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对农耕时代的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怀念和向往。狭义的乡愁是对乡村、乡镇生活的怀念,而广义的乡愁则是每个人对故土的怀念。在日渐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才显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毕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中国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党委办。很多人听了都很诧异:你一个学新闻的,怎么跑到一家冶金建设公司去工作呢?说起来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还缘于我的乡村情结。其实,我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时,大的单位去不了,但当年的《宜昌日报》《桂林日报》都曾到学校要人,我去这些地方工作一点问题没有。可我就是想尽量去离家乡近一点的地方工作。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当年的十七冶一个领导对我的面试。他了解了我的专业和学历后,问了一句话:你是农村的孩子吗?我说是的。他说,好,那我们要了。他说,农村的孩子能吃苦耐劳,懂得珍惜。他的这句话,给了我这个农村出生的青年以极大的自尊,我立即在用人协议上签了字。

现在想来,我们这批“60后”还是挺幸运的。前20年在农村生活,见证了中国农村由“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向“大包干”的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可以说,中国农村根本面貌的改变,就肇始于那个时代。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在中国农村的巨大成功实践,在此期间显得尤其充分。没有这一时期的过渡和缓冲,中国就不可能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当然,农村在转变和过渡时期,其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跟着转变和过渡。于是,很多过去只有农村才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时代,成为今天的我们,甚至今天的农民念念不忘的“乡愁”。

从马鞍山来到芜湖工作,离我的出生地又近了一步。彼时,我们那批学新闻的大学毕业生,也都纷纷从工矿企业跳槽到了大的新闻单位。我大学时的那些同学,也大部分都学有所用,回到了省级以上新闻单位,而我却只来到了仍为地市级的新闻单位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还是要归于那个情结。在芜湖,我时常能回到农村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帮手足的兄弟,聊聊庄稼和收成,吃吃农家的饭菜。我那些农村的长辈们,每每能在我回去的时候,喜欢到我父母的老宅,听我呱山海经,听我对时事现状的讲解和分析;我的那些兄弟姐妹们,喜欢跟我讲述关于婚姻家庭,关于长辈和孩子的各种事情。也就是说,我在农村老家,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那种存在感和幸福感却在渐渐消退。先是长辈们一个个离世而去,我回到家乡却成了别人的长辈,常常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再就是我的同辈们,也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有的已经由村民变成了市民。前些年回到老家,还能呼朋引类把酒言欢。可现在回到老家,有时连找一个说话的人都难,他们不是去了外地打工,就是到县城陪读,当年的兄弟姐妹今天已经是五湖四海,想聚到一起已很难了。最后就是我老家的晚辈们,再也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了。家乡的大部分耕地都已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新一辈的农民甚至不知道怎么耕种如何收获,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成了农民工的二代和三代。农村的孩子们,再也不会戽鱼摸虾,再也没有了玩水的盛夏。他们混迹于各大城市,要么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要么在酒店澡堂端菜吆喝。当年那个炊烟缭绕,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已经在我眼前消失很久了。

我拼命地想靠近乡村追随乡村,可我心中的乡村却将我甩得越来越远。

这就是现实生活,它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当我看到农村的侄女玩着手机在朋友圈晒各种风景时,当我看到堂弟的养鸡场开始用微店卖本鸡和土鸡蛋时,当我看到我们的农二代侄儿一个个买回轿车奔上高速公路时,我才彻底明白,儿时的那个乡村,我已经永远回不去了。

这是我进入知天命之年的最大感慨。于是,在某个闲暇的早晨,我思路特别清晰,用手机备忘录记载了第一篇关于儿时的记忆,取名“留住乡愁”,然后发在我的朋友圈里。此举立刻引起很多来自农村或者有着农村生活经历的朋友的强烈共鸣。谁的少年不荒诞,谁的青春不迷茫。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农村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乡村的清晰记忆。大家都需要一个出口或一个平台,来记录那段时代印记。于是,我顺着自己的思路一路写下去,每天一篇,不知不觉就写了50篇回忆录。

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记忆的碎片化。为了将这些碎片的记忆化零为整,在很多朋友的鼓励下,在我母校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的这些“乡愁”系列得以结集成书,和大家见面。为了让文中一些回忆的场景更加生动,我又邀请了本土漫画家陈定远先生为我配图,同时请本土著名的畅销书作家、有着丰富农村经历的谈正衡先生为我作序,使得这些回忆的文字更加厚重和有温度。

我一直没把自己放到“文人”的序列。尽管从业以来数百万字的作品变成了铅字,但它们大都比时间消失得还快。我的本质,还是一位农民,是一位离开了土地而成天码字的农民工。所以,我在此要感谢生我养我的土地,是她们赋予我生命和灵魂。感谢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是你们给予我精彩的人生。感谢所有阅读此书的读者,是你们让我的故事有了传承的希望!

是为后记!

本文系该书后记 

《留住乡愁》  朱金海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朱金海

新闻推荐

“四创一整治”美化家园在行动

本报讯(记者孟鸣)连日来,芜湖市基层单位和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四创一整治”美化家园在行动活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卫生文明素质,营造浓厚的“四创”氛围。张家山公共服务中心机关党支部在“...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