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济天下 承志续“农”心 芜湖市农业界人士追悼袁隆平院士

大江晚报 2021-05-25 00:31 大字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这位让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的离去,令举国同悲。在芜湖,有一群与袁隆平院士一同战斗在农业战线的“后来者”们,他们痛惜国失巨匠,哀悼大师远去,他们更从秉承其志中汲取力量,以自己的方式延续袁公为国为民的侠义之情,在农业大地上书写芜湖的精彩篇章。

杨良金: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好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心中非常难过,愿先生一路走好!”曾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的农民科学家杨良金几度哽咽。“两个月前,91岁的袁老先生还在三亚的水稻制种基地做研究,也正是在这次调研过程中,袁老先生劳累过度、不甚摔倒住进了医院。他心系杂交水稻发展,为了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鞠躬尽瘁,奉献一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杨良金坦言,袁隆平的贡献远不止世人所熟知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他更是改变了密植栽培思维定式,将我国传统水稻栽培技术“稀”到了位,使水稻亩用种量从几十斤减至两斤,也就是说,原来种一亩水稻需要几十斤种子,现在只需要两斤。

1997年,杨良金于北京亚运村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时结识了袁隆平,他主动上门求教,向袁隆平询问道:“为何有底气在密植栽培的背景下提出稀植栽培这一方法路径?这一技术有何益处?”袁隆平道:“底气来源于技术自信,杂交水稻分蘖强,穗粒数多。”通俗来讲,即为一束稻穗可以结出更多稻米。如此一来,传统方法下的一束稻穗产出100多粒稻米,运用了稀植技术的杂交水稻一束稻穗能有300多粒稻米,切切实实地给农民群众增了收。

此后,袁隆平多次来芜指导。一直致力于研究水稻、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的杨良金同袁隆平院士,围绕提高水稻产量、优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明水稻新品种“良金一号”,使得原产800多斤的亩产量增至1200多斤,且稻米口感好、水稻为常规稻、农民可留种。此后,富硒水稻栽培技术也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在油菜栽培上,杨良金研究出油菜超稀植栽培技术,平均亩产突破250公斤,全国多地推广。没有科研经费亦没有专业的仪器设备,于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矢志不渝从事农业科研、推广,杨良金连续六次应邀出席国际油菜学术盛会,由他主持的“双低油菜立体种植与超高效益研究与应用”技术居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

“对标榜样楷模,我深感不足,袁老先生淡泊名利、为事业奋斗拼搏的精神是一直以来我所学习的。”在杨良金看来,继续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不断推进水稻、油菜种质提升,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好,便是赓续袁老心愿,对袁老的最好缅怀。

程太平:做一名农业科技的“播种者”

在南陵,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曾培育出多个良种稻种、被誉为“农博士”的程太平,是一位农业战线的“土专家”。

“袁老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从理论变成了产业可行,走进了田间地头、走上了日常餐桌,让人民群众吃饱了饭,他为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感恩、永远怀念!”在自称为“一名农业科研爱好者”的程太平眼中,袁隆平无私将行业炙手可热的研究材料进行共享,这其中的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宽广胸襟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受其精神感召,程太平同其他农业科研爱好者组成了一支团队,围绕直播水稻种植方式为主线开始育种、栽培工作。2019年,由程太平团队培育出的特早熟早稻新品种化感2205,在2020年汛期灾后抢种发挥重要作用,帮助群众挽回损失。而能够继续脚踏泥土,让科技的种子在广袤的农田里茁壮生长,也是一批和程太平一样的农业科研者最好的悼念袁公的方式。

汪大圣:为“农业梦”不懈奋斗

“得知袁隆平老先生逝世的消息时,简直不敢相信,说实话心里很难受。从他身上,我感受到那种对田地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定追求。”芜湖市三为特色葡萄产业协会会长、芜湖市大圣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大圣从16岁起便从事农业生产,20岁时开始种植葡萄,如今旗下合作社成员146人,带动周边500余户群众通过种植优质葡萄走上小康路。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而袁老为着这个梦想,从未停止努力,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坚守在科研一线,这种精神,让身为职业农民的汪大圣既钦佩,又触动。谈及未来打算,汪大圣说,还是要聚焦种植技术,发挥合作社基地作用,持续引进国内外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结合市场、群众需求,从网络营销、品牌塑造、观光旅游等方面综合发力,不断延展产业链、价值链,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接续奋斗。

金根木: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民以食为天,袁老济苍生。种业七十载,功德似海深。”得知袁隆平逝世消息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主席、市农业专家库成员金根木心情沉重地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首悼念诗。

“在芜湖农校上学那会,便听老师讲袁隆平发现和转化杂交水稻的事迹,心中满是敬仰之情。”金根木于八十年代末调至市农业局从事农业工作,彼时芜湖正大力推广杂交水稻栽培,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999年,担任芜湖市种子公司经理兼种子管理站站长的金根木赴合肥开会时,现场聆听袁隆平院士谈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袁老那份为了农业事业不畏艰辛、爱岗敬业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此后,要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便成了金根木心中的标尺。

“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在袁老精神的激励下,我将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让更多的青年学生、种田大户了解育种、掌握方法,以培育更多优质品种。”金根木说。记者 陈旻谢芸

新闻推荐

新身份 新生活 他们成了“新芜湖人”

本报讯近日,芜湖市社会救助管理中心为长期滞留的25名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办理了落户手续,并将他们安置到了芜湖市第二社会福利...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