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父子的接力坚守

芜湖日报 2021-05-14 00:55 大字

有人说,干一件事情,有短暂的热情,是一时兴起;做一份工作,能不渝地坚守,就是一份热爱。在南陵县水利战线上,就有一位年逾七旬、名叫周群的老党员,凭着对水利事业的挚爱情怀,一生工作在南陵县青弋江灌渠柏山渠进水闸管理所。他,也被人们尊称为源头活水“守门人”。

周群与这项工作结缘,还得从小时候说起。上世纪50年代,柏山渠水利灌渠工程竣工,渠首几台数吨重的启闭机需要由专人严格管控。当初,南陵县柏山渠管理处先后派出两名同志去进行管护,都因交通闭塞、工作生活环境恶劣,没有坚持多久就打了退堂鼓。1956年,曾经当过游击队员的共产党员周文正,毅然挑起这份重担。年仅5岁的周群也跟随父亲周文正远离故土,来到柏山脚下,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周群清晰地记得,当初,一家人借住在庙里,后来在庙前盖了5间仅有80平方米的土坯草房,既是所又是家。因稻草易烂,雨天时常漏雨。由于离集镇较远,生活也极为不便,吃米要到30多公里外的南陵去挑。自己读书,是通过父亲协调,在泾县昌桥乡柏山小学借读,离家3公里,往返要两个小时。那时,水文测报完全靠摇把子电话上报,有时刮大风,电话线断了,信息不通,周群就跟着父亲打着电筒,沿着杂草没脚踝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一路寻找,然后爬杆将电话线接通。记录完全依赖于人工目测,每天天未亮就要到闸口,天黑后才回来。1980年的夏天,60多岁的父亲生病期间,仍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于是让周群帮着摇启闭机、察看水位。在父亲吃苦敬业精神的感召下,周群渐渐热爱起这份工作。

芳林新叶催陈叶。周文正年纪大了,靠手工摇起三台(每台约5吨重)启闭机,常常力不从心,可又难以找到愿意干这项枯燥工作的接班人。这时,周文正便想到自己的儿子周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群欣然答应。那一年,他还不到30岁。从父亲手中接过摇把,循着父亲的足迹,他开始每天不厌其烦地往返于所闸之间,进行枯燥的水文记载以及启闭机的开启。1995年的梅雨季节,连续七天七夜,周群无数次在杂草蔓延的泥泞渠堤上来回奔波。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周群眼中布满了血丝,人也瘦了一圈,却没有叫一声苦喊一声累。那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出席了省里召开的抗洪救灾表彰大会,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1995年安徽省抗洪救灾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辈子从事柏山渠进水闸看管事业的周群,以亲身经历见证着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迁,从租庙屋到土坯草房,后到小瓦房,现已建成300多平方米上下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上层住家下层办公,宽敞明亮。进出的主要道路,也都铺上了沥青或进行了硬化,小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再也不需要组织全家人,每年几次上堤砍草开路。那日日需要人工观测的水文,已装上遥测终端机,可以自动测报上下游水位,再也不需每天上上下下爬铁梯察看了。连那数吨重的启闭机,也从过去的手摇,改由电力带动升降,停电时,还备有柴油机替代……柏山渠进水闸是南陵水利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周群在感悟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更增添了对水文测报、启闭机管控难以割舍之情。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2011年,周群到了退休年龄,本可住到女儿为他在县城买的房子里享享清福,但他深知,渠首看护这项工作,看似枯燥乏味,却责任重大。在一时无法找到合适人选的情形下,他又被返聘到所里,继续默默耕耘着,无私奉献着。2001年,他被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芜湖市劳动模范”;在2006-2008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中,他被中共南陵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先后被评为“南陵好人”“芜湖好人”“安徽好人”,荣获“南陵县第三届道德模范”。殷银山

新闻推荐

台 站 简 介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建设的无为基本站南陵县测震台“芜湖市监测中心记录到的4月14日马鞍山博望2.0级地震波形”芜...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