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履以往 一脉千年
一条江,从徽州深处蜿蜒而出,穿洪星、美溪,在石台流入太平湖,从马头村进入南陵,一路迢递300公里,最后从芜湖中江塔下涌入长江,奔向远方。这就是青弋江,我们的母亲河。
作为芜湖市首批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资助项目、芜湖传媒集团(中心)主题策划之一——“行走青弋江”采访活动的初衷,就是从源头开始,顺江而下,探访青弋江的数百里流踪、两岸生民,由此衍生的经济社会以及厚植的文化家园,并试图思索这一脉文明的意义以及它们延续到现代社会的价值。
2019年12月10日,洪星乡政府工作人员郑礼红、王春和以及洪星乡红光村党委副书记朱国光陪同我们一起探源。上午10:00,“行走青弋江”采访组一行来到洪星乡方家岭隧道前,左侧粉墙上写着大大的“青弋江正源”五个字。通过与黄山市、宣城市水利等相关部门对接,与洪星乡、美溪乡当地一再确认,锁定这里是青弋江的源头。
方家岭属红光村所辖,朱国光是土生土长的红光村人,对这一代地域可谓轻车熟路。从方家岭隧道左侧小路进入,走过废弃的垃圾处理站厂房,即是青弋江探源之路。但是河床里全是累累叠叠的石块,走了二三十米才看到水凼。沿途基本上都是以大大小小的水凼为主,没有成形的流水。今年大旱,这种情况朱国光也是头一次遇到。
我们决定从河床上步行寻找源头。三位向导都四、五十岁年纪,步履轻盈矫健,动辄将我们远远甩在后面。河床和山路一样,在水底也有高低起伏,并不好走。到处是刺窠,倒伏的树木和嶙峋的山石。岸上没有路,河床里更没有路。
荆棘在我们的脸上手上留下长长短短的抓痕。更大的考验来了,一道落差有四、五十米的瀑布挡在前面,因为缺水,流水呈水帘洞状。大家手脚并用爬得很狼狈。主要是没有抓手,不知道哪根藤可以借力,哪块石头可以搭脚。好不容易爬上来,磕磕绊绊走了两、三百米,又遇到一处陡坡要爬。于是再度手脚并用。好在这回爬上去,即是方家岭。至此完成探源的四分之三。此时是中午12:10,历时130分钟,约1.5公里。方家岭海拔822米,山面广阔,岭上原设有道班。再往上一公里左右于拜年山(海拔1137米)与黄金尖(海拔888米)之间即是青弋江发端。往年山岩缝隙间有流水汩汩,今年大旱,又值枯水季节,山峦连绵、草木苍苍,未见水流。
《宁国府志》记载:青弋江古名清水,一名泠水,又名青弋江。称其为江,因为它发源于黄山,会石台、太平、旌德、泾县诸水后,河身渐广,春暖水涨,波涛汹涌,故曰江。这是一条被称为江的季节性河流。从时间概念上看,青弋江的名字自南宋始,之前唐代和北宋有青弋水之称。当然作为一条河流,它的历史更为久远。
关于青弋江的源头及长度,因为地理变迁、河道变化以及泥沙淤积导致数据不一。1986年8月,安徽省徽州地区水电局水利志办公室对青弋江上游河道进行实地勘查,根据“河源唯长”这一普遍原则,确定青弋江的源头,即我们此次探源所在地。也因此,青弋江由以前的275公里延伸至309公里。
青弋江整个流域南高北低,沿途汇入支流众多。上游和中游以山区为主,下游与漳河、水阳江、姑溪河相接构成皖南纵横交错的水网圩区地带。青弋江灌溉了沿岸,也是沿岸重要的水路通道。皖南山区的竹、木、炭、茶叶、陶器等都是通过舟船和竹排运出深山,到芜湖、南京等地销售。徽州人,除了从新安江出发到沪杭、从阊江乐安江西入鄱阳湖缔造徽商神话,还从青弋江北上打造芜湖的空前繁华。
青弋江是联系皖南山区与外部世界的经济、生活纽带,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传输纽带。山水风光、古镇乡情、宗祠族脉持续绵延,流水写下的字句,构建成青弋江的文化空间。并在芜湖,在终点,作为徽商货运和交易的重要集散地,形成了十里长街曾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与吴越文化、新安文化、徽文化不同,青弋江的文化状态在一路流淌中草蛇灰线,模糊又顽强。解读千万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探寻数百公里传递至当下的文化密码,承袭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化符号,是我们今天逆流而上一步步行走的初心与使命。
传古萌新,承将消而力挽。如果岁月的风尘无法避免地黯淡了它的熠熠,我们今天的行走就是一种还原和清晰。时间与时代,应赋予青弋江新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 唐玉霞
新闻推荐
□记者赵丹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芜湖聚焦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学前教育供给等问题,拿出啃“硬骨头”的决...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