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芜湖日报 2019-09-05 00:41 大字

□记者 潘晔

来到南陵县弋江镇沙河丁村,只见堂前屋后干净整洁,农家小院焕然一新,彻底告别了过去“垃圾围村”的场景。

今年以来,南陵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肥节药等举措,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变废为宝”守护“绿水青山”

在安徽喜安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秸秆、畜禽粪污经过微生物技术的处理,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料。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们在许镇镇、工山镇建设投产,年消耗农作物秸秆量累计1.5万吨、畜禽粪污量累计3万吨。等到一、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具有年产10万吨微生物有机肥的能力,每年可消耗7万吨农作物秸秆、13万吨禽畜粪便,既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又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料。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南陵县坚持做好秸秆还田、秸秆离田、秸秆收储、秸秆“三化”等工作,多途径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去年,该县农作物秸秆还田70万亩;目前,已建成4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收储中心,年消耗农作物秸秆量达2.5万吨。同时,对县内秸秆利用企业和秸秆收储企业打捆作业、农作物秸秆作业机械进行奖补,目前已累计奖补953.48万元。

该县还积极发展绿色循环农业,通过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守护了广袤乡村的“绿水青山”,又为乡亲们带来“金山银山”。例如,在籍山镇、家发镇建设了以蘑菇为主的秸秆辅助食用菌栽培基地,实现了水稻、小麦秸秆辅助栽培食用菌的规模化。这样一来,不仅每年可消耗农作物秸秆量约0.5万吨,而且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助于循环农业发展。 截至目前,该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装备配套率已达100%,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为90.03%。

落实治污“最后一公里”

位于南陵县弋江镇沙河丁村的丁作荣家,是十里八乡公认的“最美庭院”。白墙黛瓦间尽是盛放的花卉,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是庭院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美丽的秘诀就在这里。”丁作荣指着后院一处不起眼的井盖告诉记者,我们把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收集在这里,再经过密闭、发酵等流程,就成为这些花卉最好的肥料。

一直以来,农业废弃物处理是个“老大难”问题,也是落实治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南陵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下大力气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目前,共关闭、拆除了畜禽养殖场(户)61家,拆除面积62529.6平方米。同时,积极推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截至目前,共治理规模养殖场18家,引进粪污集中处理中心5家,投入项目资金265万元。

该县还积极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化工作,进一步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力争到2019年底,青弋江、漳河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肥年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在农药使用上,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和推广,力争2019年建设完成2.2万亩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和19万亩辐射区,使该县绿色防控面积达33%以上。目前,该县化肥使用量为1.49万吨,同期减少150吨 ,农药使用量37.66万吨,同期减少1.02%。

新闻推荐

南陵警方: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初现成效

本报讯今年来,南陵警方把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作为文明创建的一个重要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半年里,县城斑马线前礼让率达84.9...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