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小伙不干IT回家养鱼 无惧创业坎坷 努力终见彩虹

大江晚报 2019-03-01 01:00 大字

回乡创业 从事水产养殖

南陵县的大学生徐永超,在外闯荡后回乡创业,开展特种水产养殖,经历了创业的辛酸后,终于见到彩虹,并带动周边乡邻致富。

32岁的徐永超,2011年毕业于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随后来到苏州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虽说软件工程开发工资不低,但在外工作一年后,他发现每日对着电脑,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越来越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份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发现国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从事农业生产。正巧那一年,父亲与人合伙在老家承包了水塘,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掉工作回到了南陵老家,用150亩水塘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

对于水产养殖,徐永超完全是个“门外汉”。他作为父亲的帮手,从喂鱼、拉网、清塘、打捞等最基本的杂事做起。白天是实践,晚上或空闲时看书和电脑,经常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2013年,他参加了全县的职业农民培训,从管理、营销到专业技能进行自我提升,成为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他作为优秀职业农民,参加全国万名青年农场主培训。

回到老家不久,徐永超就发现了问题。父亲在水塘里养殖的都是普通的四大家鱼,这种养殖模式门槛低,养殖技术不高,涉足的人很多,因此附加值不高。他尝试混养,根据土壤、水文条件以及市场反馈筛选出适合的品种,经过筛选,2013年他果断选择养殖鳜鱼,附带养一些河蟹。

失败是成功之母

创业初期,徐永超可没少吃苦头。2013年,他初试鳜鱼养殖,当年就爆发了一种常见的鳜鱼寄生虫,眼看小鳜鱼一条一条地浮在水面上不吃不喝,他的心却仿佛沉到了水底。恰在此时,县里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请到了省内知名水产专家来授课。得到这个消息,徐永超赶忙拿几条生病的鳜鱼给专家看,专家结合发病症状,推断出应该是车轮虫,还告诉他要想规模养殖,一定要有系统的检测设备,定期用显微镜对鳜鱼进行镜检,用数据说话才最有说服力。在专家的指导下,鳜鱼的病情得到控制,徐永超终于迈过了创业路上的第一个坎。

有了一点经验后,第二年从头再来。有了专家的技术支持,第二年徐永超的底气就足多了,养殖量增大了许多。可好景不长,一场暴雨过后,导致水体缺氧。他赶紧开增氧机,但是老式的增氧机增氧效率低下,鳜鱼又特别不耐低氧,导致鳜鱼养殖又一次的失败。

痛定思痛,徐永超觉得要想把鳜鱼养好,没有过硬的硬件设施是不行的,想要把硬件设施完善,还需要一大笔资金,怎么办?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当地人社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申请到了政府的贴息创业贷款。有了这笔资金,他立马购买了两套微孔增氧,又置办了显微镜等实验室用品。第三年,他带着满满的信心,再一次投放下活蹦乱跳的鳜鱼苗,有了这些先进的“养殖神器”和汲取之前的教训,这一年他都小心翼翼。苦心人,天不负。这一年,他终于把鳜鱼养殖成功。成功的果实虽然晚熟了些,但是格外地甜美。

在家乡也可大有作为

历经几年发展,徐永超将家庭农场规模从150亩扩大到215亩,鳜鱼成活率维持在90%以上,现已年产鳜鱼15000公斤。2018年,他又成立了芜湖市锦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养殖技术升级,徐永超还引进了美国加州鲈鱼养殖,为了大力发展产业链,他率先突破鳜鱼苗的本土养殖培育,根据产业融合指导精神,结合本土特色农产品、特色消费习惯,2018年他开始大力发展青鱼干加工,主要针对礼盒包装市场,投放市场取得不错反响。

徐永超的家庭农场,通过“家庭农场+科研+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农业生产方式,由家庭农场提供苗种、技术、饲料、销售一条龙服务,规避养殖风险,确保养殖户获取最大效益,带动一方乡邻升级致富。当地老百姓在他的带领下,通过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的转变,由当初每亩800元的纯利润,逐步提高至每亩3400元的纯利润,亩均增收2600元。2017年、2018年,徐永超的水产养殖基地作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引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参观学习。

“当初回家创业就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展现自己,也想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带动乡邻致富。虽然创业过程中,我遇到很多问题,但这些都是我人生的财富,只有经历过酸甜苦辣,才能看见彩虹。”徐永超说。

记者 马正超

新闻推荐

十兽灯 非遗传承地 南陵县

根据南陵县丫山村《孙氏宗谱》记载,丫山陈氏属三国东吴孙权的后裔,祖居苏州,后移居到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定居。清代道光年间...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