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自于路

大江晚报 2018-11-10 01:00 大字

我的故乡位于南陵县许镇镇太丰圩,在上世纪被人们戏谑为“南陵的西伯利亚”——交通非常落后,人们出行极为不便,我也由此尝过不少辛酸。

上世纪八十年代,故乡没有公路,自然不通车。圩内乡亲们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仅靠一条只有板车宽的土路,从10多公里外的集镇黄墓拖运或挑运回来。去县城读高中的我,要步行10余里的土路才能到达许村埠,坐上为数不多的公交班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乘车的过程中,我也曾有过窘态。有一次,从家中挑着米一路奔波到车站,好不容易等到一辆疾驰而来的公共汽车,我便急着提起米袋,随着蜂拥的人群往前跑。等攀着汽车尾部的铁梯爬上车顶,放好袋子,罩上由塑料绳编织的网,匆匆下来后,汽车却一溜烟跑了,我怎么喊也无济于事。此时,天色已晚,再也没有车过来了。回家会耽误第二天上课,权宜之下,我决定沿着马路甩开腿往县城赶,走的脚底生泡、饥寒交加,心中不免对落后的故乡无路少车诅咒一番。

对于故乡无路、交通不便的酸楚记忆,犹如刀刻斧斫般深深印在我的心中。1989年,祖母谢世,作为长孙的我,正在省城读大学。那天晚上,接到祖母病故的电报,我连夜坐火车赶到芜湖,此时已是次日凌晨二点。因故乡没有通公路,无法包车抵达。怀着悲伤的心情,我在车站孤独的等到天亮,才坐上首班公交班车,长途跋涉匆匆赶到家时,祖母已经于早晨入土安葬了。深感遗憾的是,故乡落后的交通,使我连送慈祥祖母最后一程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故乡沐浴着强劲的改革春风,交通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1996年修通东太公路,结束没有车辆能到达太丰圩的落后历史;到2013年8月,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横贯故乡的三荻路全线通车,无论是到芜湖市、南陵县,还是到周边的芜湖县、繁昌县都非常方便。圩内也实现了村村通,不仅公交车从村口过,出租车也能开到各自然村,乡民们从此不再为出行而发愁,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于是由衷地生发感叹:昔日无路出行人皱眉,今朝大路通天人欢笑。殷银山

新闻推荐

驱车三百公里擒“老赖”

本报讯为了寻找一名诉讼期间就避不见面,执行阶段长期“失踪”的女“老赖”,南陵县人民法院多方查询,10月25日,连夜驱车赶往30...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