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种植让我们贫困户生活有了奔头”
□本报记者 江晟
5月5日早上8点50分,位于家发镇滨玉行政村半边街自然村一隅,一排特色种植大棚格外引人注意。滨玉村村民、贫困户郭兰英正在其间忙碌着,她承租的6、7号蔬菜大棚中,其精心培育的毛豆已进入成熟期,有望在今年端午节期间正式出棚,而不远处的田里种植的小青菜也长势喜人。
“种植这些蔬菜还有什么技术性的难题,如果有随时向我们反映,或者向合作社寻求帮助。”“你小女儿今年要大学毕业了吧?回家找工作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请尽管说!”……当日,县直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县住建委干部、村“第一书记”许贤平,副队长、县检察院干部金海俊等帮扶干部,跟随郭兰英一起走进大棚,详细察看了蔬菜生长情况;随后,还来到她的家里,了解其一家人生活状况。
47岁的郭兰英,此前曾依靠种几亩地及丈夫跑长途运货,每月可获2、3千元收入,用来维持全家四口人的生计。9年前,丈夫在外出途中遭遇车祸罹难。由于郭兰英既要照顾当时正在上初高中的两个女儿,又要照料自己年迈的父母,生活十分艰难。性格坚强的她,一边依靠低保、一边外出打工,省吃俭用相继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并送入高校深造。
考虑到郭兰英致贫的现实,许贤平除了及时为其进行危房改造等帮扶外,还与滨玉村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商讨具体帮扶措施,在产权归属滨玉村的47个大棚中,拿出面积为2亩左右的2个大棚,按低于正常价格的标准向其出租,由其自主选择种植蔬菜种类。期间,合作社免费提供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培育灌溉等全面技术支持。
“租下这两个大棚,除了每年交纳3600元租金,根本不需要花本钱的,因为棚膜、钢架、设备、苗种等由社里提供,我只要管管施肥、浇水、除虫就行,剩下的卖菜钱全是我自己的!第一波小青菜已经卖掉了,口袋也进了一些钱。感觉参加合作社,让我们贫困户的生活有了奔头!”郭兰英笑呵呵地介绍说,家里留下的10多亩地,现通过土地流转每年还有4000元收入,加上村里正在为其申办的,按照每亩3000元标准,由县相关部门支持的用于提供贫困户发展特色养种植的6000元专项资金补贴,一年收入可以达到近70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滨玉村作为家发镇唯一的“出列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较重。自2014年全村建档立卡以来,通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工作,贫困户已从当初的113户226人,减少至5户10人。在这些贫困户中,除郭兰英全家外,其余的基本是因病、因残导致贫困的。自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来自县镇各级帮扶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在积极推进低保保障、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土地流转、危房改造、金融扶贫等多项帮扶措施的同时,还着重加大对贫困户及完成脱贫群众的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帮扶力度。
“如何因地制宜加快脱贫速度、帮助贫困群体恢复自身‘造血\’功能,同时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许贤平表示,目前利用村农民合作社的良好平台,全村还将围绕蔬菜种植大棚为载体,继续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将蔬菜基地打造成为效益明显、带动面广的特色产业,并在已帮扶2户贫困群众完成就业、创业,实现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5万元的基础上,还将精心制定相关计划步骤,继续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及早走上脱贫致富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经市、县两级运管部门批准,4月28日,安徽运泰南陵客运公司开通南陵至芜湖北京路客运站的公交班车。这条线路直达芜湖主城区,将对芜湖、南陵两地居民的来往交流提供很大便利。考虑南陵至芜湖的...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