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南“二十四节气”更准确的定位芜湖市著名作家谈正衡新书《节气的呢喃与喊叫》出版
芜湖市著名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谈正衡的又一本描写江南风情的新书《节气的呢喃与喊叫》,日前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万卷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发行。新鲜出炉的《节气的呢喃与喊叫》此时正墨香四溢……
拿到新书,谈正衡激动不已,他说:“我的新书到了!又一精装彩图本,做得非常漂亮。出版社责编还发短信告知我,这本书在北京书市订货会上,极受经销商青睐看好。”
近日,谈正衡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谈了写这本书的初衷及对写作的看法。谈正衡说,这本书是他花费最多心思写成的一本书,在书中,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更迭以及应时民俗还有美食的描述,把自己心里收藏着乡村所有的喜怒哀乐也写得透彻至极。
准确定位江南节气
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说到清明这个节气,谈正衡立即打开了话匣,他告诉记者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除了要扫墓祭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这些知识和习俗,谈正衡说新书《节气的呢喃与喊叫》中都可以看到。据介绍,该书是去年5月动笔,花了近半年时间,在去年10月1日前写完。这本书出版社原来要求年底前交稿,而实际竟提前了两个月完成。据了解,出版社为这本书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对文章的选图时,他们收集了60多部明末清初的手绘图册,大部分是当时的国外传教士在中国生活时所整理或自己画下来的。其中有一套是法国人记录的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江南地区的民间风俗与信仰。
自去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热潮也涌向了出版界。品种丰富、形式多样的图书相继面市。谈正衡告诉记者,写完这本书时,还未得知二十四节气在联合国申遗成功的消息,他说:“这文化热潮让人们重新认识二十四节气,这不仅是让百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更体会到古人伟大的智慧结晶。”谈正衡说,二十四节气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节表示季节,气表示气象,但其间并不只有季节气象,还有天文地理,物候变化、景物现象等。它主要是指导着农业生产。最初产生于诗经年代,汉代以后真正成型。节气最早是八个节气,到汉代后是二十四节气。“那么早,先人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了如此准确的定位,是我国最宝贵的传统文化。这股热潮也让人们在这种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了一种让人安宁的精神状态,一种田园生活的乐趣,重新回到农耕的文明的怀抱。”谈正衡感慨道。
谈正衡对记者说,写此书的目的是他对江南地区的二十四节气进行更准确定位。他表示中国最初二十四节气的话语权一直以来都以黄河流域一带的节气为主,当时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所以都以那一带的季节气候变化为依据。但中国地域广阔,江南与那一带的节气有时会相差1-2个月,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谈正衡介绍,《节气的呢喃与喊叫》原名是《江南节气旧时衣》,“其实这个原名我还是非常满意的,文学味浓,同时穿衣脱衣也最能体现季节变化。但出版社改名也是从市场出发,符和大众口味吧。正如那本《梅酒香螺嘬嘬菜》原名是《舌尖上的江南》,那时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还未播出,但改名后却很受年轻人喜爱。”谈正衡告诉记者,改名也让自己多少有点纠结,但从出版社的角度要是就是市场,否则几万册书如何卖动呢。
“这本书包含了江南物候、气象、天文、地理、农时、饮食,回味江南过去生活场景等。”谈正衡说这些都是他儿时所亲历的场景,是五、六十年代的生活经历,“这本书难度最大的是把资料生活化,比如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阴阳合历,为什么要认月认年,每年都会有变化,这些解释太多会损失可读性,但也不得不解释。”谈正衡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这本书既能低门槛理解这些知识,又能让读者体会到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足足考虑了一个多月。“一寸山河一寸金,一方水土一方人。节气的故事里,收藏着乡村所有的喜怒哀乐,淳朴而闪耀,就如同谷物与农具在太阳下发光!二十四节气,是农时,是心情,更是一条文化的血脉!”
江南系列文学“旗手”
《节气的呢喃与喊叫》是谈正衡正式出版的第12本书,这些书品种多样,有诗集、散文集、中篇小说、剧本、民俗文学、文学评论等,“下一步,我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完成我一生文学作品体裁的大满贯。”谈正衡对记者说。
谈正衡是原大江晚报副刊部主任,诗人,畅销书作家,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者,现任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他1955年出生于南陵县,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有着较多的人生体验,行过船,捕过鱼,下过放,业过医,教过书。他自称生性散漫,胡乱读书,但尤爱自然万物。1975年在南陵县石铺公社杨村插队时,创作了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文学剧本《金色的远方》,被西安电影制片厂选中,虽终未拍成,但本人却由此踏上文学创作之路。
自2011年秋工作相对轻松后,连续出版“江南系列”之《梅酒香螺嘬嘬菜》、《清粥草头咂咂鱼》、《说戏讲茶唱门歌》、《舌尖上的江南》(与王毅萍等人合著)、《故乡失落的鸟》《二十八城记》、《江南花事》、《童谣思故乡》、《民国才女》(与王玉洁等合著)、《节气的呢喃与喊叫》等共12本书。其中前三本皆进入畅销书行列,《梅酒香螺嘬嘬菜》书参加2012年香港书展,入“一百本好书”之围。《故乡失落的鸟》201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选送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获“首届呀诺达生态文学奖”。谈正衡是多家出版社一致公认的“作品内容充实,文笔灵动,适合休闲、放松,了解过往历史”的写作人。
谈正衡写书的特点是文化与文学并重,既要通俗易懂,有生活的影子,也要把文学元素充实进去。
对于市场与文学,谈正衡一直坚守着一个底线:“作品是需要走进市场的,但不能纯市场化,我的作品必须要有文学和文化元素,纯粹的吃喝玩乐的作品我不写。纯为市场会让作品庸俗化,是对文化文学的伤害。”文学是心灵的栖息地,对于作家来说文学是最高的殿堂,但文学为何越来越被削弱了,谈正衡说这是有原因的,“一些作家只顾自我陶醉,埋头写作,不顾及市场需求也不行。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手机对纸质书的冲击很大。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学是不会消失的,人类还是需要文学的。”谈正衡说作家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既要创作,也不能抵触市场,不然就会撞得头破血流。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有了资本才能和市场抗衡,才能成为文学和市场的主人。
“写书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是个人的爱好。”写了这么多本书,让谈正衡最得意的作品当属《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这本书,成功地刻画出了旧时的江南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和热闹无比的江南小民的生活,吹喇叭的崔大胡子、棋魁赵大头、唱门歌的卫六货等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技的艺人都跃然纸上,“这是我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本书,它的史料和文学价值都是非常好的。”谈正衡不无骄傲地说。
熟悉谈正衡的读者都知道,谈正衡的题材都是江南风味的,“书里写的,都是我的儿时记忆”,谈正衡的书,写江南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花鸟鱼虫亭台楼阁都各有妙处。有读者觉得,他创作的那些作品,是当下显得稀缺与不可复制的,可以称得上是当代江南系列文学旗手。
写了很多的江南旧事,谈正衡仍然看好江南风味文学的发展,在他看来,喜欢这个题材的读者仍然很多,“我是在吃老本,而且也会一直吃下去,这些书中写的都是我过去生活的积累。我写书只写我熟悉的生活,只写江南地域的生活,这样发挥自己的长处,写起来会更加驾轻就熟。”正如谈正衡书中所写:“我向来认为,当下好文章,都是植根于乡土社会而又关注现实变迁的。恋乡与怨乡,背负着故土所有历史苦难与梦想,满把文字,除却心境和语境便无足观。血缘与文化的羁绊,决定了你基本的叙事立场……一孔曲桥,一片城池,空灵而清爽。我不想在盛世繁华里穿梭,只愿将岁月拢在身边,尽情想念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风土人情里的人生底色……然后,将所有的细碎一一收入我的书中。——因为这是在江南,在我灵魂依恋的土地上,与许多人擦肩而过。”
本报记者 陈轶敏 文 陈勇 摄
新闻推荐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安徽省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地处芜湖市南部,森林覆盖面积达87%,空气负氧离子常年保持在26000/m3,享有“皖南香格里拉”之美誉。霭里四季分明,风光各异,“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山...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