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点“绿”成“金”的致富路

芜湖日报 2016-11-07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潘晔

金秋时节,南陵县烟墩镇海井村满眼“绿色”。蒙蒙秋雨中,成片翠绿色的白茶一圈圈地种植在山坡上,看上去郁郁葱葱。“看长势情况,明年的山林经济收成肯定不错。”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正告诉记者,漫山遍野的白茶,就是他们加快土地流转、加大“造山植绿”、实现村民致富的新变化。

这些白茶为何“扎根”海井村,还得追溯到一年前。当时,一名外地客商来到这里考察,无意中发现当地的土壤、气候与安吉县非常相似,很适合种植白茶。不久后,在镇、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0亩的白茶基地正式落户。如今,白茶基地与附近的栀子花基地连成一片,形成了规模产业。同时,该村对50余亩集体山场进行改造,建设海井村绿化苗木基地。“一系列脱贫举措可谓‘一举两得\’。”烟墩镇镇长丁少敏表示,一方面,这些作物需要锄草、施肥、采摘,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了该村集体经济发展,为脱贫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井村位于芜湖西南边陲,四周环抱山林。由于该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零散、农业经济单一,很多群众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来,该村坚持因地制宜,按照“***”的理念,坚持在“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打造“金山银山”,大力扶植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点“绿”成“金”的致富路。

该村大屋组村民梁先国就是“绿色扶贫”的受益人之一。一直以来,他患有严重的视力残疾,很难和其他人一样外出务工。2002年,他选择回乡从事养殖业,并流转30多亩土地用来种植有机稻和大棚有机蔬菜。为了促进他更好地创业,村里于2014年为他申报成立了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每年可获得3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同时,还经常举办各种养殖培训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帮助他走好致富路。如今,梁先国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今年仅生猪养殖这一块,年收入就将近10万元。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梁先国的故事如同一个缩影,在该村的脱贫过程中屡见不鲜。据了解,该村共有贫困人口40户、115人,很多人因残致贫、因病致贫。2014年和2015年,该村分别脱贫了5户16人、24户56人,今年拟脱贫11户43人。根据每户不同的致贫原因,村两委对今年拟脱贫人口建立了清单,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措施,按需进行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资金扶持、技能扶持等形式,让帮扶对象实现再就业,切实改善生活水平。对子女难以完成学业的贫困户采取长期助学计划,增强他们的脱贫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处理能力的贫困户,采取政策兜底形式,并发动志愿者、党员干部等进行走访慰问,增强其生活信心。

“今后,将在海井村发展观光农业,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带动农民致富。”张正说。同时,结合“千企帮千村”,加强同企业联系,发展适宜项目,增加村民收入。

新闻推荐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刑事审判工作调研

本报讯日前,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凤剑峰的带领下,对全市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南陵县法院,听取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汇报...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