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12年9月,安徽省出台《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全省各地将美好乡村建设纳入民生工程,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

安徽日报 2016-11-23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沈荟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将美好乡村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以中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目前,逾千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建成或初步建成,近六万个自然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正在江淮大地不断涌现。

乡村环境美起来

一条条村道四通八达,一幢幢小楼整齐划一,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在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村民袁英每每说起村庄的变化都感慨万千:老宅子变成了小洋楼,臭水坑变成了清澈的当家塘,昔日破落不堪的旧村庄,如今变成了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付湖村就是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如今成了宿州市有名的花园式乡村。全村共有15个自然庄,主要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据了解,沈圩村的十里桃花堤曾入选宿州市最美春色之一,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人们纷纷在濉河两岸的河滩上栽种桃、梨等果树,于是,很快便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每年3月至4月,这里的桃花竞相绽放,成为宿州春天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大批市民前来观赏留念,一睹十里花堤的独特魅力。

沈圩村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了“三不三重”的建设理念,村庄建设宜建则建、宜整则整,结合本村原有自然风貌,深挖历史底蕴,集中力量打造村庄特色。硬化亮化了道路、美化绿化了村庄,落实了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卫生改厕、沟塘整治项目,建起了公共服务中心、室外文化场所,配套了幼儿园、公交站、便民超市、商贸物流点、农村淘宝实体店,设立了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书画教育培训基地,修葺了古楼、开设民俗馆、革命纪念馆,统一规范改造了民居建筑风格,虽然没有大拆大建,但沈圩村却变成了一座独具皖北特色的美丽乡村。

走进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记者看见村里的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山脚下就是村庄,路边的小溪泉水叮咚,村后的山上花果飘香。南陵县美好办的黄英告诉记者:“县里确立24个集镇村居环境综合改造项目,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等13项涉农资金计2.1亿元,农民自愿投工筹资19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本1400余万元,建立起‘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处理率先覆盖全县镇村。 ”

公路通了,路灯亮了,村庄变美了。乡村基础设施如何进行长效管护?南陵县建立“县、镇、村、片”四级联动城乡环境管护机制,制定《南陵县美好乡村建设物业基金管理办法》,设立物业基金,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实施城乡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三大考核,调动村干部和村民组长的积极性。 2014年4月,该县美好乡村示范点自发成立美好乡村联合会,通过美好乡村“流动红旗”互评、“农村清洁示范户”评选活动,以奖代补,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和自治自觉。

省美好乡村建设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美好乡村建设模式上,坚持以旧村改造为主、集中新建为辅,把落实原貌整治、彰显乡村特色、发掘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目前,全省已建、在建中心村90%以上为旧村改造提升型。

据了解,按照《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安徽省将美丽乡村建设分为皖北、皖中、皖西、沿江和皖南5个片区,结合区域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村庄规模、建设风貌等规划建设要求。皖北片区: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舒适人居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村庄整合和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皖中和沿江片区:以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土地集约利用和乡村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都市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皖西和皖南片区: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风貌整治、村庄治理,着力彰显乡村特色。

文化建村乐起来

农耕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源头,乡村文化是美好乡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地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从面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乡村产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注重挖掘文化特色,塑造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赋予了“美好乡村”更深内涵。

南陵县将历史文化挖掘作为提升村庄建设内涵品味的点睛之作来抓,通过深入挖掘、垂直梳理、平面打造三维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修复。确立“一村一韵”文化定位,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合到“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整体框架中。组织县文艺界创作者深入美好乡村建设点,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古稀长者、查阅历史资料等多种形式,对乡村历史人文资源深入挖掘梳理,形成 “村由来、村民俗”等体现乡村历史人文的作品近百篇,汇编成《我们村的故事》,并组织县美协会员将其绘成栩栩如生的图画,张贴在村中广场宣传栏和文化墙上。

在埇桥区沈圩村,一片灰瓦白墙中,有两座约7米高的房屋,这是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沈家古宅,1948年2月,陈毅元帅曾把淮海战役指挥部设在古宅,如今这两栋楼被分别设为陈毅元帅纪念馆和沈圩村民俗馆。

埇桥区美好办的马村素对记者说:“通过对农事、村铭、村志、族谱等梳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民俗,激发群众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 ”为整理挖掘乡村文化,不少村民自发将刻有家训的族碑捐献出来,将古民俗用品集中陈列、巡展,将家中珍藏的农具捐赠乡村农耕文化馆展示,将居住上百年的古民居修缮保护。文化元素的植入,激发了村民的家国情怀,从文化认同中找到心灵的皈依,产生共同建设美好家乡的无限动力,促进了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持久推进。

此外,埇桥区还注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倡导农村文明新风。通过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五老人员”、村民代表的作用,完善村规民约,把爱护环境纳入“星级文明户”“美好家庭”考核标准,让农民养成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良好习惯。

兴业强村富起来

如何打破城富乡穷的二元结构,实现“大手拉小手,城乡齐步走”,各地各有各的招数。

南陵县烟墩镇万兴村通过整合资源,争取项目资金。该村共吸纳政府整合资金近4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180万元,实施项目建设29个。同时,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扶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苗圃和旅游观光经济,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农民增收。目前,该村已建成栀子花基地、苗木基地、油茶基地、黄秋葵种植基地等,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引导餐饮民宿、娱乐购物等商业设施分功能片区布局,已建成3家特色农家乐和10家乡村民宿。

目前,南陵县以万兴村为代表,建成了许镇镇黄墓村、工山镇八都何村、桃园村、家发镇板石岭等一批产业强村、生态绿村、魅力新村,形成了2条精品乡村旅游路线。

同样是发展乡村旅游,埇桥区更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向各村注入酵母工程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和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的双重目的。该区通过制定《关于加快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奖补扶持办法》,加大对美丽乡村范围内休闲、观光等特色农业发展的奖补力度,促进村庄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相融合。曹村镇闵祠村围绕闵祠及闵子墓的保护,积极谋划发展以孝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永镇乡关湖村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围绕俞伯牙及老槐树的传说及甜叶菊种植,发展以仁义文化为主题,集观光体验、农家乐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村旅游产业;其他各村也纷纷依托各自优势,认真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打造出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名片”。

马村素还告诉记者,埇桥区农委直接参与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帮助各村确立产业发展方向。目前,31个美丽乡村均实现“一村一品”,打造出了“沈圩花卉苗木”“韩圩葡萄”“关湖甜叶菊”“闵祠银杏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品牌,在促进农业接二连三上作出有益的尝试。

目前,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1948个,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1114个,开展环境整治的自然村5万多个,27个县(区)、257个行政村开展了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今年,安徽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任务,在全省各地实施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同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所在行政村中心村建设,打造一批环境优美、人口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特色小镇、特色村庄。目前,全省599个乡镇和569个省级中心村正在全面开展规划建设。

题图:一群孩子在南陵县许镇镇黄墓村的广场上玩耍。 谢涛 刘有福 摄

新闻推荐

南陵强化灾后农村环境整治

本报讯(通讯员殷银山)南陵县家发镇龙山村向阳自然村75岁老人何家付,曾经历过几次家乡破圩。他说:“过去破圩退水后,枯枝烂草、死鸡死猪到处都是,腥臭味好长时间散不掉。今年虽然也破圩了,但‘农村清洁工...

南陵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陵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